你有没有试过,在一个全是西装革履的男人围坐的会议室里,说出一句话后全场安静,仿佛你说的是外星语?
我有过。
三年前,我是某投行中层,资历不浅,业绩尚可,但每次汇报总像在“自言自语”。不是我说得不好,而是——没人真正在听。尤其是当我说完,隔壁组的男同事用“更专业”的方式复述一遍,领导却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那一刻,我明白了:能力≠话语权。
而在金融圈,尤其如此。
我们来看一组扎心数据:
根据麦肯锡《2023年中国女性职场报告》,金融业高管中女性占比仅为17%,远低于教育、医疗等行业;而在PE/VC领域,女性合伙人比例甚至不足8%。
这不只是“性别偏见”四个字能概括的。背后是资源网络的缺失、决策场景的陌生感,以及最关键的——战略思维与资本语言的“系统性错位”。
我发现,自己虽然懂财务模型、会做尽调,但一涉及“估值逻辑重构”“资本结构设计”,就容易陷入执行细节,缺乏顶层视角。
而那些快速晋升的男性同事,往往一张嘴就是“退出路径”“协同效应”,听起来就像掌握了某种“黑话密钥”。
我意识到:我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进对“游戏场”。
很多人以为EMBA就是“交钱混圈子”。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直到开学第一课,教授扔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10亿,怎么重组一家濒临退市的银行?”
全班炸了。我手心冒汗,脑子空白——这不是考试题,这是生死局。
接下来的18个月,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暴击”:
从博弈论看并购谈判,用组织行为学拆解团队内耗,拿宏观经济框架重新理解政策风向……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用“资本的语言”说话。
比如,我不再说“这个项目风险大”,而是说“该项目的风险敞口未对冲,建议引入优先股结构降低下行波动”。
听起来装?不,这是生存技能。
当你能用决策层熟悉的逻辑表达观点时,你的声音才可能被听见。
很多人问我:在EMBA里,作为女性会不会更难融入?
我想说:恰恰相反。
当我们小组在模拟跨国并购案中胜出时,评委点评:“你们的方案最打动人的,是考虑了员工安置与社会责任。”——而这,正是我们三位女性成员坚持加入的维度。
研究发现,女性领导者在共情力、长期价值判断、危机中的情绪稳定性上,显著优于平均水平。
而在ESG投资、可持续金融、影响力创投等新兴领域,这些特质正成为“硬通货”。
换句话说,过去被视为“柔弱”的特质,正在变成领导力的“超能力”。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会议上被打断。
但不一样的是——我会微笑着看着对方,等他讲完,然后说:“其实你刚说的,正好印证了我三分钟前的观点。”
全场静默两秒,然后有人笑了。我知道,格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