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周,某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CFO),从业财务20年,从基层会计一路拼到集团决策层。说实话,十年前我以为“考完CPA+拿下高管职位”就是人生大满贯。但现实狠狠打了脸——当企业面临并购重组、资本运作、数字化转型时,我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像一部老旧诺基亚,信号弱、加载慢、还总死机。
于是,在45岁那年,我做了一个让全家惊掉下巴的决定:辞职半年,全情投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的金融财务EMBA项目。有人笑我“中年发疯”,可如今回头看,这是我职业生涯最聪明的一次“风险投资”。
坦白讲,我也曾盯着哈佛、沃顿的宣传册心动过。但最终选择SNAI,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精准匹配。你知道吗?SNAI背靠财政部,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智囊团”,这里的教授不少是政策起草人级别的“活字典”。
比如我们的《资本市场监管前沿》课,主讲老师直接参与注册制改革设计;《财务战略与价值创造》课程案例,用的是刚完成的央企混改真实账本。这不是纸上谈兵,这是在政策心脏边听诊中国经济的脉搏。
更让我震撼的是“产学研一体”的生态。在这里,你写的论文可能被财政部某司当作参考材料;小组课题能对接真实企业难题,甚至推动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变革。这种“学以致用”的即时反馈,是普通商学院给不了的爽感。
很多人以为EMBA就是高级版CPA补习班。错!我们在SNAI的课堂上,早就不满足于“怎么做账”,而是追问“为什么这么定战略”。
举个例子:我们用三天时间模拟一家科技公司IPO全过程——从股权架构设计、对赌协议谈判,到投资者路演话术打磨。我的组员里有券商投行老总、VC合伙人、还有科创板已上市公司董秘。这种跨角色推演,逼着你跳出财务视角,用投资人、监管者、创始人的多重脑子思考问题。
还有门课叫《数字时代的财务领导力》,听起来像鸡汤?不,我们拆解了蚂蚁集团的风控模型,亲手搭建AI驱动的预算预测系统。当我看到自己编写的算法比传统方法提前两个月预警现金流危机时,那种智力暴击感,堪比程序员写出第一个Hello World。
以前我觉得人脉是饭局喝出来的,现在明白了——真正的高阶圈子,是“认知共振”撞出来的。我们班36个人,平均年龄42岁,人均管理资产超百亿。但最打动我的,是我们自发成立的“深夜 CFO 圆桌会”。
每周三晚上十点,微信群准时开启语音会议。有人分享跨境税务筹划实操,有人吐槽董事会博弈细节,更多时候是集体头脑风暴帮某位同学解决棘手难题。没有利益算计,只有纯粹的经验交换。这种“战友+智囊团”的关系,比任何商业社交都珍贵。
更魔幻的是,毕业后我们竟合伙发起了一只专注硬科技的投资基金。SNAI没教我们募资,但它教会了我们信任与协同——这才是顶级资源流动的底层密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SNAI读金融财务EMBA到底值不值?我想说,如果你还在为升职加薪焦虑,它或许不是捷径;但如果你想重构思维框架、掌握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站上中国财经生态的核心节点——那么,这里可能是离真相最近的地方。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愿意把自己打碎,再重新铸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