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三年前的我,活得像个“高级打工人”——年薪百万,西装革履,会议室里指点江山,可心里清楚:我的天花板,早就看得见了。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越来越像一台精准运转但缺乏灵魂的机器。客户要维护,报表要汇报,老板要哄,团队要压,战略?那是董事长和CEO的事。我一度以为,这就是金融圈中年高管的宿命:高薪、高压、高孤独感。
直到我在一个深夜翻到同学群里的消息:“老张读完EMBA,半年内跳槽,年薪直接翻倍,还拿了期权。” 我盯着屏幕愣了十分钟。不是嫉妒,而是震撼——这玩意儿,真这么神?
很多人以为EMBA就是“花几十万,混个名校头衔,顺便认识点人”。大错特错!真正的EMBA,是一次对商业认知的“格式化重装”。
我记得第一堂战略管理课,教授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你以为你在做业务决策?其实你连问题都没定义对。” 接下来三个月,我们用波特五力模型拆解行业,用SWOT分析企业,用蓝海战略重构市场——这些理论,我在MBA时代学过,但那时只是应付考试。而在EMBA,每一个案例都来自台下同学的真实企业,讨论激烈到像董事会现场。
更绝的是“跨行业思维碰撞”。我们班有做新能源的、搞直播电商的、干医疗器械的……当一个VC投资人开始用抖音的运营逻辑分析银行网点效率时,那种跨界火花,简直让人头皮发麻。原来,我的“金融思维”早就被框死了。
过去我也混圈子,但大多是“吃吃喝喝型”——一顿饭热络,三天后拉黑。而EMBA的同学,是真正能“互相托底”的存在。
去年我负责一个跨境并购项目,卡在海外合规审查上整整两个月。绝望之际,同班一位在东南亚做律所的校友主动联系我,不仅介绍了当地监管机构的关键人物,还派团队协助起草文件。最终项目顺利落地,老板拍着我肩膀说:“这次你立大功了。” 只有我知道,这份功劳,一半属于那个深夜愿意接我电话的EMBA同学。
这种关系为什么牢靠?因为我们经历过“压力测试”——一起熬夜写案例,为一个观点吵得面红耳赤,也曾在戈壁徒步中互相搀扶走到终点。这种共同经历锻造的信任,比十顿饭都值钱。
以前开会,我习惯说:“这个方案我觉得可行。” 现在,我会问:“我们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有没有反例?如果失败,代价谁来承担?”
这种转变,源于EMBA课程中反复强调的“系统性思考”和“第一性原理”。我开始不再只看KPI,而是关注组织动力、人才梯队、长期价值。甚至在家里,孩子问我“能不能买新玩具”,我都会本能地反问:“你的预算来源是什么?预期回报率是多少?” —— 家里人都笑我“走火入魔”了,但我知道,这是思维模式的深层进化。
最明显的改变是——我不再害怕不确定性了。面对复杂局面,我学会了拆解、建模、试错。领导力,不是靠职位赋予的权威,而是靠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判断赢得的尊重。
现在回看,EMBA从来不是“捷径”,而是一次昂贵但值得的自我投资。它没让我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帮我找回了那个曾经敢想敢拼、不甘平庸的自己。
如果你也在职场 plateau 上徘徊,不妨问问自己:我是想继续做个“熟练工”,还是想掌握破局的钥匙?
有时候,改变命运的,不是更大的平台,而是更高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