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关节反复脱皮、干裂、起红斑还瘙痒难忍?小心是真菌感染惹的祸!本文带你搞清手癣的成因、症状与科学应对方法,远离“烂手”困扰。
你有没有发现,一到换季或洗完碗后,手指关节就开始发干、脱皮,甚至裂口子疼得握不住筷子?
起初你可能以为只是“缺水”或者“天气太干”,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皮肤变厚、出现红斑、边缘起屑,严重时还冒出几个硬硬的小疙瘩,痒得晚上忍不住抓——别大意,这很可能是手癣,也就是“手藓”在作祟。
医学上称之为“手部皮肤真菌感染”,由皮肤癣菌(如毛癣菌、表皮癣菌)侵犯角质层引起。它不是简单的湿疹或干裂,而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和脚气其实是“一家人”。
手癣可不是随机找上门的。它的爆发往往有迹可循:
比如你经常徒手洗鱼、切菜、洗衣服,或从事美甲、理发、医护等频繁接触水和化学清洁剂的职业,这些都会破坏皮肤屏障;
再比如你本身有脚气,抠完脚不洗手,真菌就这么“搬家”到了手上;
还有些人喜欢共用毛巾、手套,甚至和宠物亲密接触后没及时清洁,都可能让真菌悄悄潜入。
更隐蔽的是,初期症状轻微,很多人误以为是“过敏”或“维生素缺乏”,随便抹点润肤霜了事,结果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导致病情迁延成慢性,皮肤越来越厚、皲裂加深,甚至波及指甲,变成“灰指甲”。
手癣的表现形式多样,但以下几个“组合拳”值得警惕:
一是边缘清晰的红斑,常从一只手的一两个手指开始,边界微微隆起,中间可能稍显正常肤色;
二是脱屑与干裂并存,尤其在指缝、掌心或关节处,脱皮像撕不完的纸片,严重时裂口渗血;
三是瘙痒明显,尤其在温暖环境或夜间加剧,越抓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角化过度型,表现为手掌或手指皮肤增厚、粗糙,摸起来像砂纸,甚至长出“硬疙瘩”,这类容易被误认为“老茧”。
需要强调的是,手癣通常不对称分布,不像湿疹那样双侧对称,且真菌镜检可查到菌丝,这是确诊的关键。
很多人一痒就乱涂“止痒药膏”,尤其是含激素的软膏,短期内确实能缓解红肿瘙痒,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甚至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让问题雪上加霜。
真正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抗真菌治疗。临床上常用的外用药包括:
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凝胶等,它们能直接杀灭或抑制真菌繁殖。
使用时需坚持“足疗程”:即便症状消失,也应继续涂抹1–2周,以防复发。
对于顽固或泛发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片,配合外用,效果更佳。
同时,保湿也不能少,选择无香精的尿素霜或凡士林,有助于修复屏障。
治好手癣只是第一步,防复发才是持久战。
首要原则是“阻断传染源”:有脚气一定要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日常勤换手套,尤其是橡胶或乳胶材质,防止汗液滋生真菌;
洗碗、清洁时务必戴防水手套,减少化学刺激;
毛巾、浴巾专人专用,定期高温消毒;
家里如果有宠物出现掉毛、脱皮,也要及时带去兽医排查真菌感染。
记住:手癣不是羞于启齿的小毛病,而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皮肤疾病。早识别、早干预,才能守住双手的健康与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