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周,一个曾经在互联网公司写PPT的“中年码农”,如今在某头部券商做投资分析——听起来像不像一篇爆款爽文的开头?但我要说的不是“逆袭神话”,而是一个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职业重启”故事。三年前,我坐在EMBA课堂的第一排,听着教授讲资本结构模型时,脑袋里全是问号。今天,我居然能自信地站在项目评审会上,对一家拟上市公司说:“你们的WACC估值偏高了。”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哪门课改变了我的命运?别急,咱们慢慢聊。
很多人以为EMBA的金融课程就是教你怎么看财报、算IRR、玩转DCF模型。错!真正颠覆我的,是第一堂《战略财务决策》课。教授没讲公式,而是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CEO,要并购一家公司,你是看利润,还是看现金流?”
我当时脱口而出:“当然是利润啊!”全班哄笑。教授悠悠地说:“恭喜你,已经踩进90%企业失败的坑。”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金融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种决策语言。EMBA的金融课,本质上是在训练你用“资本视角”重新理解商业。它教会我从“执行者思维”转向“所有者思维”——不再是老板让我干啥,而是我判断这事值不值得干。
这种思维转变,比学会十个模型都重要。
说实话,刚入学那会儿,我连PE(市盈率)和EBITDA都分不清。每次同学聊“杠杆收购”“可转债条款”,我都只能微笑点头,内心疯狂百度。
但EMBA课程的设计太“狡猾”了:它把复杂的金融知识拆解成“场景化模块”。比如用我们班一位校友的餐饮连锁扩张案例,来讲融资结构设计;用新能源车企的上市路径,解析IPO定价逻辑。
学着学着,我发现不仅能听懂,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更神奇的是,当我把这些框架带回公司,竟然帮团队优化了一个亏损项目的退出策略,直接挽回两千多万损失。老板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职业转型,不是换个行业那么简单,而是掌握新领域的“话语权”。而EMBA的金融课,就是那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有人说:“EMBA最大的价值不是课,是人。”这话我只同意一半。如果没有扎实的课程打底,见再多大佬也白搭。我之所以能顺利跳槽到金融圈,是因为在一门《企业估值与并购》的实战课中,带队完成了一份某生物科技公司的尽调报告。
这份作业,后来成了我面试时的核心作品集。面试官惊讶地问:“这些数据口径和风险提示,是你自己做的?”当我把课程里的“五力估值模型”和“敏感性分析”娓娓道来时,我知道——机会来了。
更关键的是,我的导师正是某知名私募的合伙人。他看了我的报告后说:“你缺的不是能力,是入场券。”一句话,把我推荐进了现在的公司。
所以你看,EMBA不是魔法,但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转型系统”:知识+实践+人脉,三位一体。
现在回过头看,那个在金融课上手忙脚乱的我,和今天能在董事会上侃侃而谈的我,仿佛是两个人。但我知道,改变的从来不是身份,而是认知的维度。
如果你也在35岁左右,感到职业停滞、方向模糊,或许你也需要一次这样的“认知升维”。而EMBA,尤其是它的金融课程体系,可能就是那个让你重新定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毕竟,时代不会淘汰年龄,只会淘汰思维停滞的人。
上一篇:射频导纳:工业测量中的智慧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