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个平时低调的同事,突然就跳槽成了某上市公司CFO?再一打听,人家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毕业的。
不是巧合,而是“生态赋能”的结果。这里的EMBA从来不是一张文凭游戏,而是一场为期两年的“认知重塑+资源重组”高能实验。
学员平均年龄38岁,清一色来自央企、国企财务高管、大型民企CFO、投行精英,甚至还有地方政府财政口的“潜力股”。这不是同学,这是未来十年中国财经决策圈的“人才预备役”。
你以为EMBA就是周末听听课、聚餐喝喝酒?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第一堂战略课老师就扔出一句:“如果三年内你还用现在的思维做决策,那你已经破产了。”
课程设计直击痛点:不是照本宣科讲理论,而是用真实企业案例做“压力测试”。比如,让你模拟一家濒临退市的国企如何通过资本运作重生;或是为某独角兽设计跨境税务架构。
更绝的是“双导师制”——学术大牛+实战派企业家联合带教。有位学员笑着说:“我们小组被两位导师‘轮番轰炸’后,方案改了八稿,最后居然被企业直接采纳实施!”
很多人冲着学位来,最后发现最大的收获是“人”。这里的校友网络不是微信群里的“你好谢谢在吗”,而是实打实的“资源协同体”。
一个真实故事:有位学员想拓展东南亚市场,发了个朋友圈求助,结果第二天就有三位校友联系他——一位在新加坡有本地牌照,一位掌握清关渠道,另一位正巧认识当地税务官。项目三个月落地,比自己摸索快了一年半。
学院还不定期举办“闭门思享会”,邀请财政部专家、上交所高层内部分享政策风向。你说这不是信息差,什么是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