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K,前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现某新消费品牌联合创始人兼CEO。听到“财务总监创业”这六个字,是不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他能懂市场?会带团队?有格局?”
说实话,三年前我自己也不敢信。那时的我,每天在Excel表格里精打细算,在董事会汇报PPT上反复推敲数据,以为这就是“商业”的全部。可当我决定走出舒适区,投身创业大潮时,现实狠狠扇了我一记耳光——
投资人问我:“你的壁垒是什么?”我答:“我们成本控制很严。”对方笑了:“那你去当CFO就行,干嘛要当CEO?”
财务出身的人,天生自带“风险雷达”和“数字洁癖”。我们习惯用ROI、IRR、NPV来判断一切,追求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这在企业内部是优点,但在创业世界,往往是致命伤。
记得第一次做产品定位,我拉出一堆竞品财报数据,分析市场份额、毛利率、渠道结构……结果合伙人说:“老K,消费者不是看财报买产品的,他们看的是情绪、是故事、是体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大脑被“财务思维”锁死了。
后来我才明白,EMBA的第一课就是“破我执”——打破你最擅长的那个角色带来的认知牢笼。而这个过程,光靠自学或听几场分享根本做不到,必须系统重构商业认知框架。
很多人以为EMBA就是“花钱混圈子”,但真正优质的课程,是让你从“执行者思维”跃迁到“决策者思维”。
第一把刀:战略沙盘。我们模拟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要在72小时内制定重生方案。我原本想“降本增效”,教授却问:“如果必须烧掉1个亿,你怎么花才能让公司五年后值100亿?”这种“反财务直觉”的训练,逼我学会用未来价值倒推当下决策。
第二把刀:融资实战。以前我以为BP写得越详细越好,结果在课堂路演中被投资人连环追问:“你这个市场容量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是你来做?团队互补性在哪?”我才明白,融资不是讲数据,而是讲“相信”。
第三把刀:领导力觉醒。EMBA的小组项目是最真实的管理实验室。五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怎么达成共识?怎么分配权力?怎么处理冲突?这些软实力,在财务报表里永远找不到答案。
毕业那天,教授送我们一句话:“别用过去的逻辑,解决未来的难题。”这句话成了我的创业信条。
现在回头看,EMBA给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它让我敢想“不可能”——比如我们去年推出的新品,初期亏损严重,按我原来的财务习惯早就砍掉了。但这次,我算了“用户终身价值”和“品牌势能曲线”,坚持投入,结果半年后成为爆款。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主动构建“反脆弱”的组织。过去我在大公司是“齿轮型人才”,现在我努力成为“生态型CEO”——懂战略、能融资、会识人、敢拍板。
如果你也在职业 plateau 上挣扎,无论是财务、技术还是运营出身,想要突破天花板,我真心建议你认真考虑EMBA这条路。不是为了那张证书,而是为了给自己一次“大脑重装”的机会。
毕竟,这个时代奖励的不再是“做得好”的人,而是“看得远”的人。
下一站,我想带着新项目冲进资本市场。而这一路,我很庆幸没有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