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参加董事会的时候,董事长说:“咱们这轮融资要做VIE架构,优先股附带反稀释条款。”
我坐在那儿,表面镇定自若,内心OS刷屏:VIE是啥?优先股还能有VIP待遇?反稀释……难道是防止咖啡变凉?
那一刻我知道,再也不能靠“感觉”做生意了。
我不是财务出身,干过销售、管过运营,一路拼到高管位置,却发现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从来不是KPI,而是资本语言。
很多人以为“资本运作”就是投行大佬在办公室扔咖啡杯,喊着“并购!”“上市!”。
错!它早已渗透到每个管理者的日常决策中。
比如:
你要扩店,是贷款还是引入战投?
要做新产品线,用利润再投资还是股权融资?
竞争对手突然被收购,你的战略要不要变?
不懂这些,你就像只会开车不会看导航的司机——方向错了都不知道怎么偏的。
而EMBA最牛的地方,就是把复杂的金融逻辑翻译成“人话”,让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听懂资本市场的“黑话体系”。
你以为EMBA的财务课就是教你算折旧、编现金流量表?太天真了!
真正的顶级项目,讲的是“商业设计背后的资本逻辑”。
比如:如何用股权激励留住核心人才?
怎么设计AB股结构,让自己在融资后依然掌握控制权?
Pre-IPO轮该找谁?红筹架构和直接上市差在哪?
我上过一门叫《价值创造与资本战略》的课,教授带着我们模拟一家创业公司从天使轮走到纳斯达克全过程。
我们亲手设计融资方案、测算估值模型、甚至扮演投资人砍价——那种“原来钱是这么玩的”顿悟感,比升职加薪还爽。
更重要的是,EMBA不是孤立地讲财务,而是把战略、组织、营销和资本串成一条线。
你会发现:一个定价策略,可能影响未来融资估值;一次品牌曝光,能提升潜在并购溢价。
以前我做项目,只关心ROI(投资回报率)。
现在我会问:这个项目能不能成为独立资产包?未来有没有被拆分出售的可能性?
这种思维转变,就是EMBA带给我的“上帝视角”。
它不教你当CFO,但它让你具备和CFO平起平坐对话的能力。
更神奇的是人脉场效应。
班上有做私募的、有刚完成并购的、还有正在筹备科创板上市的创始人。
一次课间聊天,我就搞懂了“可转债”在实战中的妙用——这可比教科书生动多了。
现在的我,不再害怕听到“估值调整机制”这类词。
甚至能在董事会上提出:“如果我们换一种资本路径,或许能多争取15%的议价空间。”
老板看着我的眼神,已经从“听话的执行者”变成了“值得信赖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