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一场战略汇报会上,明明逻辑严密、数据扎实,却被人轻描淡写一句:“你这个想法挺感性的”?如果你是位女性高管,大概率经历过这种“温柔一刀”。
而当我第一次走进金融EMBA的教室时,环顾四周,男学员占了七成,分组讨论时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组需要一个‘财务管家’吗?”我笑了:“不用,请叫我CFO。”
别再信什么“EMBA是老板太太镀金圈”的老黄历了!现在的金融EMBA课堂,早就是战场。
课程第一天,教授甩出一道并购估值题,限时45分钟完成三张报表重构和DCF模型搭建——这不是模拟,是真实企业脱敏后的案例。我身边那位穿着香奈儿外套的女同学,头也不抬地敲着Excel,手指飞快得像在弹肖邦夜曲。
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Top10商学院金融EMBA项目中,女性学员比例从18%跃升至37%,其中超六成来自科技、投行与新消费领域。她们不是来社交的,是来“抢认知高地”的。
记得一次小组路演,我们团队提出的文旅资产证券化方案被一位男学员质疑:“你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我站起身,打开PPT第17页:“这是未来五年现金流预测,这是底层资产违约概率,这是我们的IRR测算——23.7%。你说的理想化,是我们熬了三个通宵跑出来的模型。”
全场静了两秒,然后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我明白:在金融世界,数字才是最硬的底气。女性高管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被认真倾听的机会。
更讽刺的是,研究发现,女性主导的投资组合长期回报率平均高出2.1个百分点——但我们只掌管全球不到9%的资产管理规模。这不是差距,这是荒谬。
曾经有个标签叫“高管背后的女人”,现在我们把它撕了,换成“决策桌前的女人”。
我的同班同学Linda,原来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夫人,参加EMBA后独立创办绿色能源基金,去年完成B轮融资。她说:“以前大家介绍我,总说‘这是张总的太太’;现在他们会说,‘Linda的风控体系做得真扎实’。”
这不只是身份转变,是话语权的结构性迁移。金融EMBA给了我们一套全新的“权力语法”——不再是靠关系周旋,而是用资本语言说话。你看懂一份招股书的速度,决定了你在董事会能坐多远。
所以,金融EMBA到底改变了什么?
它让我们从“配合者”变成“定义者”。当你可以用WACC解释战略选择,用LBO模型评估收购机会,你就不再是谁的延伸,而是独立的价值锚点。
但我也清楚,这条路依然布满荆棘。下课后常有人问我:“你们女生学这么深,家里人支持吗?”我总是笑着反问:“如果是男高管这么拼,谁会问他家人答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