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飞机落地虹桥,手机弹出三条未读会议纪要;咖啡还没凉,教授群里又甩来一份40页的哈佛案例;孩子生日当天你在赶PPT,而那份PPT,是为第二天EMBA课堂准备的小组汇报?
别怀疑,这真不是电视剧桥段,而是我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读EMBA第一学期的真实日常。作为一名年营收超5亿公司的副总裁,我以为自己已经站在职业巅峰,直到报名那天才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以为,高管读EMBA就是“混圈子+拿文凭”。但当我走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教室,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高端茶话会”。
这里的课程设置堪比清北MBA:战略财务、数字化转型、组织行为学……每一门课都要求你用学术逻辑重新解构实战经验。
更狠的是,案例教学全英文原版导入,讨论节奏快得像美剧《纸牌屋》——你以为你是主角?不,你只是随时可能被提问的“替补议员”。
但正是这种“反舒适区”的设计,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过去十年的成功,可能只是时代红利的副产品。而在这里,你要学会用系统思维去驾驭不确定性。
怎么一边管团队、开董事会,一边完成作业、准备演讲?我的秘诀是——把时间切成“三明治”。
清晨6:00–7:30:大脑黄金期留给深度学习。我雷打不动早起,边喝黑咖啡边读文献,把核心概念记进语音备忘录,通勤时再听一遍。
中午12:00–12:40:碎片时间搞“微协作”。用钉钉建了个EMBA学习群,和组员快速对齐任务,谁有空谁先动,效率翻倍。
晚上9:00后:进入“静音模式”。家人知道这是“不可打扰时段”,哪怕项目出问题,也得等我先把案例分析写完。
这套方法听起来像“自虐”,但坚持三个月后,我反而觉得工作更清爽了——因为EMBA训练了我的优先级判断力:哪些事必须我做?哪些可以授权?哪些其实根本不必做?
最意外的收获,不是知识,而是认知升维。
以前我是典型的“救火型高管”:客户投诉我上,融资谈判我冲,连打印机卡纸都要找我签字。可在这里,一位教授一句话点醒我:“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不让问题发生。”
于是我把课堂上学的“流程再造”模型带回公司,重新梳理了三个核心部门的权责清单。半年后,会议减少了40%,决策速度提升了50%。老板惊讶地问我:“你是不是去上了什么神仙课?”
我说:“没有神仙课,只有一群和我一样秃头的高管,在互相逼着进化。”
如果你正在犹豫要不要迈出这一步,我想说:EMBA不会让你立刻升职加薪,但它会让你在下一个行业地震来临时,站得更稳。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为未来十年的职业生命,做一次彻底的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