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五年前的我,是个典型的“Excel战神”——报表倒背如流,预算滴水不漏,但一进战略会就插不上话。老板说“格局”,我说“毛利率”;同事谈“生态”,我算“ROI”。直到一次董事会,我提出了一个精算完美的成本削减方案,董事长却淡淡一句:“这个决策会让品牌失去未来三年的增长势能。”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只是个优秀的会计,而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别误会,我不是贬低财务人。恰恰相反,CFO是企业最理性的大脑。但我们的问题也正源于此——我们习惯用数据定义一切,却忽略了组织、人性与战略博弈的混沌之美。
麦肯锡有一项研究指出:全球 Fortune 500 中,仅有不到18%的CEO来自CFO背景。而欧美顶级商学院的数据更扎心:超过60%的CFO认为自己“具备战略视野”,但只有不到30%的CEO认可这一点。
我们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视角太窄。就像拿着显微镜看大象——细节清晰,整体模糊。
报名EMBA前,我也犹豫过:是不是花钱买个圈子?结果开学第一课就颠覆了我——教授问:“如果你必须烧掉资产负债表和企业文化手册,只能留一个,选哪个?”
全场寂静。我本能想选报表,但隔壁一位消费品CEO说:“文化才是资产,报表只是快照。”
那一刻,我像被雷劈中。
接下来的两年,EMBA给了我三把钥匙:
第一把:战略沙盘推演。我们小组模拟一家濒临退市的制造企业,三个月内制定重生计划。我第一次跳出财务模型,思考渠道变革、组织裂变与资本运作的联动,最终方案竟被真·投资人评为“最具落地潜力”。
第二把:跨行业碰撞。班上30多人,有科技创始人、地产大亨、医院院长、甚至非遗传承人。一次酒后深聊,我从一位文旅老板那学会了“情感定价”逻辑,后来成功用于公司服务溢价设计。
第三把:领导力镜像训练。通过360度反馈+教练辅导,我才发现自己“理性沟通”背后藏着多大的情绪盲区——原来下属怕我不是因为专业强,而是因为我从不笑。
毕业那年,集团启动接班人计划。我和另一位COO成为候选人。他业绩亮眼,客户关系铁板一块;而我,只有一份被CEO批注“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提案——那份提案,正是EMBA毕业课题的延伸。
最关键的答辩环节,评委问:“如果明年营收下滑20%,你怎么带团队活下来?”
他讲了降本增效九条;我讲了“组织韧性三角模型”——市场再平衡、人才冗余设计、现金流压力测试,最后补了一句:“危机不是挑战,而是重构竞争优势的窗口期。”
两周后,我收到了CEO任命书。HRD私下告诉我:“董事会认为,你需要的不是经验,而是那个‘看见看不见’的能力。”
回头看,EMba没教我怎么做PPT,但它教会我如何“像CEO一样思考”。它不生产知识,而是点燃认知的野火。
如果你也在管理高原区徘徊,别等“准备好了”再出发——真正的转型,永远始于一脚踏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