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产融结合”这个词像病毒一样席卷了所有财经头条?昨天还在讲供应链优化的EMBA课程,今天突然开始分析并购基金结构;上周还聊组织文化的校友群,这周已经在讨论某智能制造项目的Pre-A轮融资。
别慌——这不是你落伍了,而是整个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正在重写。作为一位深度参与多个产业基金项目的过来人,我想说:产融结合不是趋势,它已经是现实。而EMBA学员,恰恰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地。
很多人以为产融结合就是企业搞个财务公司,或者老板去报个EMBA拿张“金融敲门砖”。错!真正的产融结合,是用资本的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用产业的纵深反哺资本回报。
举个例子:宁德时代不只是卖电池,它通过投资上下游材料企业、绑定整车厂成立合资公司,构建了一个以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的能源生态。这种“我生产,我投资,我定义标准”的模式,才是产融结合的高级形态。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产业资本在股权投资市场占比已超45%,首次超过传统VC/PE。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懂产业的人,正在接管资本的话语权。
我在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上问过一个问题:“如果你所在的企业要发起一支产业基金,你会怎么设计?”结果90%的同学第一反应是找外部机构合作——这正是问题所在。
EMBA学员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你既有产业一线操盘经验,又接受了系统的战略、财务和领导力训练。你可以看懂技术路线图,也能评估ROI模型;你能跟工程师聊良品率,也能跟投资人讲IRR。
更关键的是,你拥有“信任资本”。一家光伏企业的高管告诉我,他们去年成功并购一家储能 startup,靠的不是尽调报告,而是EMBA同学圈里的一通电话:“老张,这个团队我见过,靠谱。”这就是隐性网络的价值。
第一步:建立“产投思维”框架。不要再把投资当作独立模块,而是把它嵌入你的战略地图。问问自己:我的行业未来三年最大的结构性机会在哪?哪些环节需要资本加速?
第二步:小切口试水。不必一上来就管百亿基金,可以从内部创新孵化项目跟投开始。比如海尔集团推行的“对赌式创业”,让管理层用真金白银支持内部创业团队,既激励创新,又实现利益绑定。
第三步:打造“产业情报网”。加入专注于细分领域的EMBA产业联盟,比如医疗健康组、新能源协作体。这些垂直社群往往能提前6-12个月捕捉到技术拐点和政策风向。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未来的商业领袖,不再是单纯的职业经理人,也不是纯粹的金融玩家,而是既能深耕产业、又能驾驭资本的“产投型CEO”。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