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EMBA班的第一天,我坐在教室后排,手心微微出汗。不是因为课程难,而是因为——坐我旁边那位,是某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CFO;前排穿灰色羊绒衫的大哥,刚完成一笔跨境并购;而班长,低调得像个大学教授,后来才知道他是某头部券商的副总裁。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EMBA的教室,根本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人脉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行业标签、资源池和潜在合作可能,像一粒粒被精心筛选的“社会资本原子”,一旦碰撞,就可能引爆连锁反应。
有人笑说:“这哪是上课?分明是高级相亲局。”但玩笑背后是真相——在这里,你学到的不仅是战略管理、财务建模,更是如何用3分钟自我介绍让对方记住你,如何在茶歇时自然切入“我有个项目想找人聊聊”。
起初我也笨拙。第一次班级聚餐,我想找一位做PE的同学聊项目,结果人家正和校友谈Pre-IPO轮,我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吃虾饺。
但EMBA的魔力在于:你有足够多的机会重来。我总结出三步“非骚扰式社交法”:
第一步:课程小组=天然连接器。别小看小组作业!选题时故意挑跨行业的案例,比如“新能源车企的融资策略”,瞬间就能链接到汽车、金融、政策研究背景的同学。
第二步:私域输出建立专业印象。我在微信群定期发“本周金融观察”,哪怕只有300字,也会附上我的独家解读。三个月后,有人主动加我说:“你那个关于北交所流动性的分析,挺准。”
第三步:设计“轻量级邀约”。不说“能不能请教您?”太沉重。换成“下周三陆家嘴有场碳中和闭门会,要不要一起听听?”——给彼此留足空间,也埋下长期互动的伏笔。
很多人误解人脉——以为加了微信、合了影就是“连接”。错!真正的高端金融人脉,是能互相“造血”的生态关系。
我有一位校友,专注医疗AI。他没急着拉投资,而是先帮三位同学优化了企业年金配置方案。半年后,当他发起融资时,其中两位直接打款。“你帮我太太做了养老规划,现在你创业,我不投你投谁?”
这就是EMBA圈层的潜规则:信任先行,交易在后。我们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愿意花时间“种树”的长期主义者。
如今,我们的校友群里常有“暗号”:“周五老地方,带个朋友来聊REITs。”那个“老地方”可能是一家藏在静安别墅里的清吧,也可能是一辆开往崇明的商务车。但不变的是——每一场看似随意的聚会,都在悄悄编织一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隐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