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第一次走进EMBA课堂时,坐在前排的是某Top券商的MD,旁边是刚卖掉公司套现5亿的连续创业者,后排还有个低调得不像话的央企投资总监——而教授的第一句话是:“请暂时忘记你的头衔,今天我们只谈‘无知’。”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EMBA最宝贵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那种被不断“打碎—重建”的痛快感。尤其是我们这些在金融圈打滚多年的人,习惯用IRR和DCF衡量一切,但现实世界,哪有那么多确定性可算?
在传统金融机构,我们信奉“风险可控”。但疫情三年,多少看似稳健的投资灰飞烟灭?而那些从EMBA课堂走出来的投资人,反而开始谈论“反脆弱”:不是抵御风险,而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我在课程中认识一位做PE的老兄,以前看项目必问“退出路径”,现在他先问:“这个团队有没有被市场毒打过?”——这不是心态变化,而是认知维度的升维。EMBA教给我们的,正是把“黑天鹅”变成跳板的能力。
最震撼我的一次小组作业,是我们组要为一款宠物智能项圈设计融资方案。我本能地开始建模测算ROI,结果产品经理出身的同学直接打断:“等等,你知道狗主人都焦虑什么吗?”
那一刻我像被雷劈中。原来我们算的不是现金流,而是情感价值;评估的不是市占率,而是信任密度。这种“认知地震”在EMBA太常见了:金融人学用户画像,工程师研究定价策略,销售总监琢磨组织行为学……每个人都在陌生领域里笨拙地爬行,却也因此看见了更完整的世界。
有人说EMBA是“高端人脉局”,但我更愿意称它为“认知拆弹现场”。当你发现连自己最坚信的逻辑都能被系统性质疑时,成长才真正开始。
现在的我再看项目,不再只盯着财务报表,我会问三个问题:第一,它的底层需求是否真实?第二,团队有没有进化型思维?第三,它能否在混沌中自组织生长?这些视角,都不是书本能给的,而是在一次次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同学的激烈交锋中淬炼出来的。
如果你也在金融圈感到某种“温水煮青蛙”的焦虑,或许该考虑跳出舒适区了。EMBA不会让你立刻赚更多钱,但它会悄悄改写你判断价值的底层代码。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永远无法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水平思维去解决问题。”
而真正的升级,从来都发生在跨界碰撞的火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