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三年前的我,站在公司年度战略会上,听着CEO谈“资本运作”、“估值模型”、“股权架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不是听不懂,而是懂了也接不住话。作为财务出身的中层管理者,我一度以为“算得清账”就是终极使命。直到那天,VP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事儿得问懂资本的人。”而那个人,显然不是我。
那一刻,我决定报名金融财务EMBA。不是为了镀金,而是想搞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没比我多上几年班,却能一眼看透企业的“钱脉”?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的“成长三部曲”——一段从“执行者”蜕变为“决策者”的真实旅程。
你以为EMBA教你怎么做报表?错!第一模块的“公司金融”就给我当头一棒:教授让我们用DCF模型估值一家濒临退市的企业。全班炸锅,但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人性、赌局和未来预期。
在这里,我学会了把财报当成“企业体检报告”来读:ROE低不一定是管理差,可能是战略布局期;现金流紧张未必是危机,也可能是在抢跑赛道。更神奇的是,我开始能用“非财务语言”向老板解释风险——比如把杠杆比作“借钱买跑车”,把对赌协议说成“恋爱先签婚前协议”。
这种“翻译能力”,让我第一次在董事会上赢得了掌声。原来,真正的财务高手,不是会算数,而是能让数字讲故事。
过去我眼中的世界是二维的:收入、成本、利润。但在EMBA的“资本市场实务”课上,我看到了三维地图:一级市场如何孵化梦想,二级市场怎样放大情绪,VC/PE的刀光剑影,跨境并购的暗流涌动。
最震撼的是模拟并购案:我们小组代表一家中企去收购德国老牌制造厂。从尽调陷阱到文化冲突,从外汇对冲到反垄断审查……七天烧掉五罐咖啡,但那种“操盘全局”的感觉,让人上瘾。
课程结束三个月后,公司真接到一笔跨境投资邀约。这次,我没躲进后台做测算,而是主动请缨加入谈判组。老板惊讶地问:“你懂这些?”我说:“我不但懂,我还梦见过。”
很多人学EMBA是为了升职加薪,但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提问的能力”。以前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怎么解”;现在我会先问:“这事该不该做?”
在“战略领导力”课上,教授反复强调:“高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执行力,而是判断力。”有一次案例讨论,关于是否要All in元宇宙金融,我提出“技术浪漫主义陷阱”的概念,竟然被教授写进了教学笔记。
现在的我,不再只是一个“财务负责人”,而是开始参与公司顶层设计。去年推动的战略转型,直接带来1.3亿新增估值——而这套逻辑,正是在EMBA课堂上被一次次推演、打磨出来的。
回头看这三年,EMBA没给我翅膀,但它拆掉了我脑海里的天花板。如果你也在职业 plateau 上徘徊,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就这样了”——也许,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认知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