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亦平:從《東醫寶鑒》看道教養生論對東醫學的影響

原標題:孫亦平:從《東醫寶鑒》看道教養生論對東醫學的影響

朝鮮王朝時編撰的《東醫寶鑒》是一部總結“東醫學”精華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輯錄瞭許多道教經典中有關身心修養與藥石治病的名篇佳句,因包括宣揚通過修煉人體內的精氣神就可促進身心健康乃至於長生成仙的道教養生論,故《東醫寶鑒》也被認為是一部重要的道教醫學著作。《東醫寶鑒》開篇就以道教《黃庭經》為指導來闡述其醫學思想,首先記載瞭關於人體“內景”與“外形”的大致內容,其中的《身形臟腑圖》還使用瞭尾閭關、夾脊關和玉枕關等道教內丹術語來標註身體中的穴位、展示五臟六腑的位置以及道教運氣經過的周天循環路線,可見它對身體的看法基本上來自道教養生論。然後在“雜病篇”中記載瞭關於天地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等自然環境對人身“內傷外感諸病”的影響。最後再論述醫療救治的方法與藥物。《東醫寶鑒》倡導“以道治心”、“以道療病”,追求“身道合一”,反映瞭道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以及對東醫學的影響。

朝鮮王朝時編撰的《東醫寶鑒》,既是“東醫學”精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使民易知”的簡單易懂、便於查閱的實用醫書,其中輯錄瞭許多道教經典中有關身心修養與藥石治病的名篇佳句,因包括宣揚通過修煉人體內的精氣神就可促進身心健康乃至於長生成仙的道教養生論,故《東醫寶鑒》也被認為是一部重要的道教醫學著作,由此可見在古代朝鮮醫學即“東醫學”中,道與醫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從醫學角度對《東醫寶鑒》進行研究已有眾多成果,但從道教角度來進行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東醫寶鑒》為例,來探討道教養生論對東醫學所產生的影響,以求教於方傢。

(一)

千百年來,道教積極地從“道”的角度去尋找生命超越之途,力圖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去尋求長生成仙的可能性,因而特別註重探討如下一些問題: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人為何生而有異?人的生命是否能夠永存?個體的生命如何超越現實的痛苦和生死的局限而契合於生生不息的大道?從葛洪的《抱樸子》到陶弘景的《登真隱訣》,從《黃庭經》到《悟真篇》,道士們發明瞭種種道術,希望能夠無限地延長人的生命以奪天地造化之功,由此而形成的以“身道合一”為鮮明特點的道教養生論,其社會影響廣泛而持久。朝鮮王朝時編撰的《東醫寶鑒》所輯錄的中朝歷代醫書中有三分之二、約80多種來自中國,其中包括一些道教經典,如《參同契》、《肘後方》、《抱樸子》、《黃庭經》、《千金方》、《真誥》、《養性延命錄》、《養性論》、《胎息經》、《活人書》、《清靜經》、《悟真篇》、《翠虛篇》、《還丹論》、《白玉蟾語錄》、《橐籥歌》、《洞神真經》、《金丹問答》、《易真論》、《仙經》等。[1]這些道教經典以宣揚通過修煉人體內的精氣神而促進身心健康乃至於長生成仙為特色,《東醫寶鑒》卻將它們作為醫學書收入,並以四氣調神、以道療病、虛心合道等為標題來加以介紹,由此可見在古代朝鮮醫學即“東醫學”中,道與醫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