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时间
2025年10月23日
农历九月初三,星期四
11:50:39
《采菊亭》诗云:“霜降草花落,林柯亦纷披。”
秋意渐浓,寒气始凝,又是一年霜降。
此时天地萧瑟,万物封藏,阳气逐渐内敛。
稍有不慎,便容易寒气入体,引起诸多不适。
正所谓冬补不如秋补,秋冬变换之交,正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今日特奉上霜降养生秘诀,愿大家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安稳过秋冬。
霜降养生,“三护“要做好
一、护好脾胃,进补有序
民间有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霜降时节,人体脾胃功能转为旺盛,是进补的理想时机。
但不可盲目大补,应遵循“平补”“润补”原则。
1.吃二宝
鸭肉:鸭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其性平味甘,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
霜降时节食用,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问题。
建议选择清炖或煲汤方式,保留营养的同时更易消化吸收。
板栗:板栗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中医认为其能健脾益气、补肾强筋。
建议蒸煮或入粥食用,每日5-8颗为宜。
2.喝一粥:红枣桂圆黑米粥
黑米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健脾开胃;红枣补中益气,桂圆安神养血。
三者同煮,小火慢炖1小时,有助于补充微量元素,改善血液循环。
此粥适宜作为早餐或晚餐主食,可添加少量生姜温中散寒。
二、护好口鼻,润泽呼吸
医家说:“肺开窍于鼻,秋气通于肺。”
霜降时节气温骤降,空气湿度偏低,干燥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引发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
此时应选择厚度适中的医用口罩或防护口罩,避免冷空气直入口鼻。
每日早晚可以用40℃左右温水漱口,清洁口腔并保持黏膜湿润。
睡前可以用45℃热毛巾敷鼻5-8分钟,有效改善鼻腔血液循环,增强鼻腔加温加湿功能。
室内空气干燥时,建议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60%之间,避免环境过于干燥。
三、护好关节,健骨暖身
常言道:“寒从脚下生,病从腿上起。”
关节部位脂肪覆盖少,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受寒气侵袭。
霜降后应重点保护膝关节、踝关节和肘关节,建议佩戴透气保暖的护具。
日常可进行适度关节养护运动,如缓步行走、膝关节屈伸练习,注意控制运动强度。
饮食应增加钙质和胶原蛋白摄入,推荐食用黑芝麻、核桃、牛骨汤等食材。
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小时应活动关节5分钟。
霜降养生,“三防”要牢记
一、防过度劳累,起居有常
霜降时节阳气收敛,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早睡晚起。
1.睡眠方面:晚上宜在10点前入睡,早晨可适当延至6-7点起床,等太阳升起再起身。
午间可以小憩20-30分钟,但时间不宜过长。睡前应避免看手机、喝茶,可适当用温水泡脚助眠。
2.居住方面: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18-22℃,每日开窗通风10-15分钟,但应避免风口直吹。
被子也应及时替换成秋冬较为保暖的厚被子,防止夜间着凉。
3.行动方面:运动以舒缓为主,如散步、太极,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温水,避免急饮。
二、防生冷饮食,温养中焦
老人言:“霜降不食凉,四季保平安。”
霜降时节人体阳气向内收敛,消化功能相对减弱。
此时进食生冷食物,会直接消耗脾胃阳气,容易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
养护中焦的关键在于“温养”。
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和饮品,应恢复至室温再食用。
水果如梨、苹果等可经蒸煮后食用,以减弱其寒性。
日常饮食应多选择温热熟软的食物,饮用以温水、热汤为佳。
三、防温差受凉,及时添衣
谚语说:“霜降变了天,穿衣要勤添。”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显著,部分地区温差可达10-15摄氏度。
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纯棉材质,中层穿着保暖的针织衫或薄毛衣,外层配备防风外套。
应特别注重背部保暖,可加穿一件棉质或羽绒背心。
建议早晚各查看一次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衣着。
养成出门带外套的习惯,避免在室内外温差大的环境中直接进出。
养护身体,传统养生“三秘诀”
一、登高远眺,畅通心绪
《菜根谭》中讲:“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霜降时节登高,是古时便有的养生智慧。
此时登高望远,既可锻炼筋骨,又能舒畅心情。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登高时视野开阔,可缓解焦虑情绪,改善季节性情绪失调。
建议选择天气晴朗、能见度好的日子,以匀速缓步上行,保持呼吸平稳。
每周可登高2-3次,每次30-40分钟为宜。
登高时应穿着防滑运动鞋,使用登山杖减轻膝关节压力,注意控制运动强度。
二、温水润体,降燥护肤
养生诀指出:“秋燥伤人,水能克之。”
霜降时节,空气干燥,人体易失水分。
主动饮水是缓解秋燥最直接的方法。
建议晨起、午间、睡前各饮用一杯温水,小口慢饮,使身体持续得到滋润。
清洁时,洗脸、洗澡的水温不宜过高,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热的水会洗去皮肤表面的保护性油脂,加剧干燥。
洗后应在皮肤尚未完全干透时,及时涂抹润肤霜,有效锁住水分。
三、按摩三穴,舒身健康
1.尺泽穴
按摩位置: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按摩方式:拇指按压,力度适中,每日早晚各按揉3-5分钟。
按摩功效:清宣肺气、泻火降逆,适用于咳嗽、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
2.隐白穴
按摩位置: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
按摩方式:宜用指甲轻柔掐按,时长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按摩功效:健脾摄血、宁心安神,主治腹胀、便血等症状。
3.涌泉穴
按摩位置: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按摩方式:睡前用拇指腹推揉100次,或温水泡脚后点按。
按摩功效:滋阴降火、开窍醒神,适用于失眠、高血压等阴虚火旺症状。
▽
《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秋暮霜降,是养生之良时,宜寝食俱安。
枯草覆霜,提醒我们添衣保暖;寒窗映月,照见应当内敛心神。
今日的每一分呵护,都是明日安康的积累。
若能顺时而养,悉心养护,自能收获满满的健康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