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客蜂拥而至品尝佛跳墙时,真正的老饕正在街头巷尾寻找那些更亲民的福建味道。这些小吃虽不奢华,却承载着最地道的闽地风情。
在莆田的古谯楼下,卤面的摊主正将五花肉、干贝、香菇、虾仁等十几种配料依次投入大锅。面条要用本地产的兴化粉,细如发丝却久煮不烂。最见功夫的是收汁——要让每一根面条都吸饱海鲜与山珍的精华,汤汁浓稠地挂在面上,出锅前撒上一把蒜苗,鲜香扑鼻。这种需要二十多种配料、熬煮半小时的卤面,每碗不过二十元,却是宴席上经久不衰的主角。
泉州西街的傍晚,面线糊的摊子前总是排着长队。用猪大骨、蚝干熬制的汤底清澈见底,面线细得能在汤中化开。食客根据喜好加入醋肉、大肠、海蛎等配料,最后一定要撒上芹菜珠、倒上几滴永春老醋。喝面线糊不用筷不用勺,直接端着碗转着圈喝,顺滑的口感如丝绸般掠过喉间,暖意从胃里扩散到全身。
漳州古城的清晨,则属于豆花粉丝的咸香。北方的甜豆花在这里变成了早餐主角,嫩滑的豆花铺在粉丝上,浇上卤汁,配上炸扁食、笋干、香肠等十多种配料,口感之丰富令人惊叹。坐在骑楼下的矮凳上,吃一碗热腾腾的豆花粉丝,看晨光洒在青石板路上,这才是福建最地道的早晨。
这些平民小吃,就像散落在闽地街头的珍珠,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却以最朴实的方式,串联起福建人每一天的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