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饭、炒面、香到舔盘的炒腰花、清爽解腻的炒青菜,还有国民C位番茄炒蛋……
谁的餐桌没被“炒”出来的美味承包过?在中餐世界里,“炒”简直是顶流烹饪手法,连日常聊天都离不开它。比如吐槽人翻来覆去说旧事叫“炒冷饭”,说人故意造势博眼球叫“炒作”。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炒”这手绝活,难道是中餐独一份的吗?
炒菜:藏在烟火里的技术活
要论炒菜的来头,它可不是随便凑活的烹饪方式,背后藏着满满的技术门槛。
人类最早的“厨房操作”超简单——有火就能烤,这就是烧烤。后来人们琢磨出耐火的容器,才有了用水慢炖的吃法。但炒菜可比这俩复杂多了,别说厨师得有刀工、懂配料、会颠勺这些“硬功夫”,光俩基础条件就卡了很多年。 第一得有趁手的家伙事儿——一口靠谱的锅。这锅得耐热又导热快,不然火再大也炒不匀。第二得有足量又便宜的食用油,油可是炒菜的“灵魂介质”,能让食材快速熟透还带着香。
所以直到金属开采加工、食用油提炼技术都跟上了,炒菜才终于“上线”。我国最早的炒菜记录,藏在北魏《齐民要术》里,书里写道:“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这里所说的鸡子,其实就是鸡蛋。从这段介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炒鸡蛋,要用到麻油、盐、葱、豆豉,调料已经比较丰富了,关键还要有这样一口炒菜锅——铜铛。
不过北魏那会儿,铁锅和食用油还没普及,炒菜算是稀罕吃法。直到宋代,经济和技术起飞,普通人家也能用上便宜好用的铁锅,炒菜才彻底走进日常。看《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就知道,宋朝人早就吃上炒鸡、炒羊、炒牡蛎、炒腰子,花样比现在不少人还丰富。后来到了明清,铁锅更是成了中国出口的“爆款”,把炒菜的基础装备卖到了全世界。
那问题来了,既然炒菜是咱先玩明白的,能说它是中国独有的烹饪方式吗?这就得看怎么给“炒”下定义了。
中式“翻炒”VS西式“煸炒”
在英语里,中餐的“炒”叫“翻炒”(stir-fry),而西餐里类似的做法,叫“煸炒”(sauté),别看长得像,内里差别可大了。
西式煸炒用的是平底锅,油放得少,食材得平平铺在锅里,用中火慢慢搅着加热,主打一个“温柔熟透”。但中式翻炒就讲究多了,必须用圆底炒锅,油得够量,火要烧得旺,厨师颠着锅“哗哗”翻,追求的就是“大火快炒”,把那股子独有的“锅气”锁在食材里。
你看,就连厨房里的这点小动作,都藏着不同文化的历史密码。 如今,咱中国的翻炒手艺早就火遍全球了。东南亚的泰国炒粉、印尼炒饭,南亚的印度炒面,还有欧美国家那些借鉴中餐炒法的美食,都是这门“烟火魔法”的海外分身。
说到这儿,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今晚的炒锅已经备好,到底炒点啥来解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