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八百里秦川是一幅壮阔史诗,那么热气腾腾的臊子面便是诗里最灵动的标点。
陕西臊子面,把三千载周礼遗风、八百里麦浪金黄、十三朝古都的豪迈,统统浓缩进一只粗瓷老碗,让每一次“嗦溜”都成为穿越千年的文化打卡。
《周礼》有记,周人“以面祀天”,用肉臊佐味,臊子面由此发端。隋唐时,它随长安胡商驼铃走向市井;宋元时,关中百姓把它端上婚丧嫁娶的流水长桌;明清至今,一碗“煎稀汪、酸辣香”的岐山一口香,成了陕西人“迎客第一礼”。三千年烟火未断,臊子面早已把历史熬成了汤,把故事炒成了臊。
一碗合格的一口香,面条不过三指宽,汤汁只需盖面七分,一筷子挑起,酸辣蒸汽扑面,再浇一勺“六辣调和”的秘制红油,酸辣鲜香像秦腔高腔,关中风味瞬间拉满。酸辣鲜香薄筋光,正是对臊子面极高的评价。
有人说,陕西人的性格就像臊子面——外表粗犷,内心滚烫;入口酸辣,回味甘甜。当面条滑过唇齿,当酸辣窜上眉梢,你会听见渭水在碗里翻滚,城墙在筷尖延伸,周礼秦韵在心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