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立冬补冬,补嘴空”,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严寒将至,更催生了南北各异的饮食习俗。从北方的“饺子暖身”到南方的“汤圆暖心”,从肉食滋补到蔬果应季,南北餐桌的差异里,藏着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与地域特色。这场立冬饮食PK,比的是风味,拼的是对节气的理解,最终指向的都是“暖身御寒、补养身心”的共同追求。
北方餐桌:肉食当家,饺子领衔“补冬”
北方立冬,饮食讲究“以热制热、以肉补身”,用浓郁扎实的滋味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饺子是北方立冬的“标配”。民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一方面因饺子形如耳朵,暗含“吃了不冻耳”的美好期许。除了饺子,炖菜也是北方立冬餐桌的“主力军”。萝卜炖羊肉、白菜炖粉条、铁锅炖大鹅,各式炖菜以肉类为底,搭配耐煮的蔬菜,慢火熬煮后汤汁浓郁、肉质软烂
南方餐桌:汤羹为魂,汤圆暗藏“温情”
相较于北方的浓郁厚重,南方立冬饮食更侧重“温润滋补、小巧精致”,以汤羹和甜食传递暖意。
汤圆/团子是南方立冬的标志性美食。江南地区有“立冬吃汤圆,冬夜暖烘烘”的说法,汤圆以糯米为皮,包裹芝麻、豆沙或鲜肉馅,象征“团圆”与“圆满”。汤羹与甜汤更是南方立冬餐桌的“灵魂”。广东人爱喝“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生姜与羊肉同炖,既保留了北方滋补的精髓,又以药材调味,更显温润;江浙一带则偏爱“红枣桂圆银耳羹”,银耳润肺,红枣补血,清甜的甜汤既能暖身,又能缓解秋冬干燥。
南北共识:顺应节气,“补冬”有道
尽管南北立冬饮食差异明显,但背后的养生逻辑高度一致。无论是北方的“肉食滋补”还是南方的“温润调养”,都遵循“立冬补冬,顺应天时”的原则:
食材选应季:北方用萝卜、白菜,南方用青菜、银耳,均选择当季新鲜食材,营养更丰富;
烹饪重温热:无论是炖、煮还是蒸,都以温热的烹饪方式为主,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肠胃;
滋补讲适度:北方虽重肉食,但搭配蔬菜平衡营养;南方虽喜甜汤,也会控制糖分摄入,避免“过补”增加身体负担。
立冬餐桌的南北PK,没有胜负之分,只有地域特色与节气智慧的碰撞。一碗暖食,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人们对寒冬的从容应对与对生活的热爱。无论南北,只要顺应时节、合理搭配,就能在冬日里吃出健康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