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最爱的早餐,大饼油条占一个
创始人
2025-10-31 09:22:44

苏州人虽以稻米为主食,对面食却也有着不一般的喜欢,苏州一碗面享誉南北,玩出的花样自是没得话说;而小麦面粉做的大饼(北方称烧饼)油条,也成为普通苏州人最爱的早餐之一。

有句话简单描绘了江南人的日常生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说苏州和大多数江南人,大早起来到茶馆喝茶品茗,皮包水;晚上到浴室泡混堂,水包皮。其实皮包水还有一层含义是到茶馆或面馆吃碗汤面,汤汤水水连面连浇头一起落肚。

苏报融媒记者 李自谨/摄

一位与我家有世交之好的伯伯在上海工作,每次回苏州家中,必定天天一大早到松鹤楼吃碗头汤焖肉面。在那时,普通人家平时一般是吃不起两角多一碗的焖肉面的,早饭偶尔吃一副香喷喷的大饼夹油条,或买两根油条蘸蘸酱油当吃粥小菜打打牙祭,还是可以的。当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有时也会将吃大饼油条作为一种调换口味的选择。

大饼油条摊遍布苏州城乡,生意十分兴隆。离我家较近的大饼油条店起码有两家,一家开在因果巷口向南拐弯处的朝东门面(后来又开到了对过的皮市街与旧学前的拐角处),还有一家在玄妙观菜场靠大成坊拐弯处肉店的东边。这两家店好像属于一家集体企业的,因为我发现有个瘦瘦的面色苍白的年轻男店员在上述第一家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第二家店里。1960年代是没有私营店铺的,而在集体或国营企业一般是很难跳槽调换单位的。

大饼的魅力在于它烘烤产生的香酥,油条则在菜油里炸得松脆。它们看看简单,也不值几个钱,但烘烤和油氽时飘出的香味却能引得半条巷里的人直咽口水。走近店前,看到金黄色的蓬松的油条和烤得焦黄沾满芝麻的大饼时,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把手伸到口袋里,把袋角里仅有的一张毛票或几个铅角子拿出来,去买副大饼油条煞煞馋。然而那时大饼油条不仅要钱,还要粮票,两者相加,就大大限制和降低了人们解馋的能力和机会了。

大饼油条店的工具通常很简单,一只火炉、一只大铁镬子、一只专门烘大饼的用木板箍起来的烘炉和一副用两张高条凳支起来的案板,再加上一把铁火夹、两双长竹筷子、擀面杖和几只瓷盆等家什。

儿时,我特别喜欢去买大饼油条。大饼的芝麻和油酥的碎屑都是我额外的“脚步钿”。如果明天早饭要吃大饼油条,就会早早地向妈妈提出申请:“大饼油条我来去买。”第二天早早起来,妈妈给了我买大饼油条的钱和粮票,我取下挂在庭柱的钉子上的竹篮子,快步向巷口的大饼店跑去。如果不买大饼就只要拿一根筷子,将油条串在筷子上就能带回家了。

我喜欢去买大饼油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喜欢看师傅烘大饼。他先在案板上和好、擀好的面饼撒上芝麻,随后把大饼拿起来,左右手倒腾一下,再俯下身子将右手伸进火红滚烫的炉子里,“啪”的一下将大饼贴在炉壁上。待炉子里贴满大饼,盖上炉口上面的铁盖,让大饼烤几分钟后再把盖子打开俯下身子看时,大饼已呈焦黄色,然后再用一把很长的铁火夹,将大饼一块块钳出来。整套过程如行云流水,十分潇洒自如,丝毫无半点拖泥带水之感。出炉了,一只只冒着热气、香气四溢、且呈微微焦黄的大饼,多么诱人!

看氽油条也非常有意思。那位女店员先将切好的半尺左右的两条面粉条叠起来,用筷子压一下,然后两个指头捏住两端,用软硬劲轻轻扭转拉长,缓缓放进沸腾的油锅,再用特长的竹筷子慢慢翻动……不一会儿,面条神奇地变得越来越粗长松脆,颜色也逐渐变成焦黄焦黄的了。氽油条的过程轻松优雅,与油锅里的热烈、沸腾形成极大的反差。等长筷子将油条夹起来,滴着油滴放进案板的陶盆上架着的铁丝筐里时,我真恨不得立刻抓在手里咬上一口。

那时候,买一根油条要两分半钱,再加半两粮票;咸大饼也是两分半钱一块,但要一两粮票;而甜大饼却要三分钱,加一两粮票。因为那时食用糖是紧缺食品,且还贵。大人们买大饼油条时都要计算一下:第一,粮票是计划供应,一个月的粮食定量很多人都吃不饱,不能因为早餐的大饼油条挤占了午餐和晚餐的计划;第二,钱也是捉襟见肘的,人民币没有半分的币种,两分半的油条买偶数不吃亏,奇数就要被大饼店占去半分钱便宜(当时粮票有半两的)。所以买大饼油条既要计算上述得失关系,又要计算钱粮承受力与食用人数、吃饱的问题,总之,要有一定的数学头脑,才能拿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我家平时很少以大饼油条作为主食,因为精明的好亲婆认为这是一种既费钱费粮票,又不太上档次的早餐。我家通常买两根油条,拿回家用剪刀剪成两寸左右长的小段,放在盆子里浇些虾子酱油,当小菜和着泡饭或米粥吃,当然这还得限定每人吃的数量。同时,还有一些小酱瓜、螺丝瓜和春不老(一种很好吃的萝卜干)之类,一起作为佐粥的小菜。

当然,如果一副大饼油条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就更是一顿有干有稀的美味早餐了。

我很喜欢吃大饼夹油条,一块无论甜还是咸的大饼夹着油条,一大口一大口地嚼着往肚里咽。但当时的情况,再馋也只能把口水往肚里咽,唯一能做的就是路过大饼店时,狠狠地多闻一些香味,再想象一下大饼夹油条入口的滋味。后来我插队回城在西北街的“二纺机”工作,此时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也有了经济自主权。早上上班路过天妃宫桥边的大饼店时,经常买两副大饼油条(两块大饼两根油条)当早餐,边吃边走,不用喝一口水,走到厂门口基本吃完。

当年我们巷口的大饼店早上卖大饼油条,下午卖老虎脚爪和氽面衣饼。我们很多同学放学后会用零用钱买一只老虎脚爪或面衣饼充饥解馋,钱不够或舍不得,就两人合伙买一个分着吃。我因为仅有的零用钱常用于看小人书,所以不大参与这种行为,只能站在边上看着咽口水。那位脸白白的瘦瘦的卖大饼的男店员看到我渴望的眼神,常常会问我,为什么不买只吃吃?我无以回答,只得赶紧离开大饼店回家。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店员的模样,脸长得很像电影演员冯远征,只是不如冯远征那么健康,一副病恹恹的书生气。他在店里既不烘大饼,又不氽油条,只负责收钱和粮票。

那家店里大概只有三个店员,氽油条的中年女店员好像叫阿金,和烘大饼的不知叫啥的师傅似乎是夫妻。那年轻的男店员调到玄妙观的大饼店后,店里就剩下夫妻俩了。记得我从苏北返城后这家大饼店还在,后来因果巷旧城改造才被拆迁搬走。

至今,已到古稀之年的我,仍对大饼油条情有独钟。虽然我的年纪已经不太合适吃这一类食品,但我还会时不时买一副香喷喷的大饼油条就着豆腐花或豆浆过过瘾。

大饼油条(国画)李涵

关于童年美食

你有哪些珍贵而难忘的回忆?

欢迎在文末留言

分享那些年你最爱吃的美食吧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5年04月17日 A08版)

作者:李涵

编辑:婉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牛肉怎么煮才够嫩?不同部位时间... 亲爱的宝子们!大家好,我是开心!今天咱们来聊聊厨房里的“硬菜”担当——牛肉。这道食材营养丰富、口感多...
原创 到... 提到天津,人们会想起它的港口身份、京津唐三角中心的位置,更会想起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特色美食。对天津人...
“肝脆蒜了”爆火!到底是什么吃... 本文转自【央视网】;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在尝试一种很特别的吃法——被称为“肝脆薯了蒜了”。 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