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午,山东省临清市老运河畔的老临清·临清菜饭店内,店长乌力汗往来穿梭于厨房与大堂之间,端菜、催菜、点菜,忙得脚不沾地。这个普通的周二中午,有20多桌客人用餐,招牌菜“乾隆酥鱼”几乎桌桌必点。
“人均消费50元至60元,菜品主打临清本地特色,比如芝麻羊肉、扒牛肉条双拼、老临清炙子烤肉。”乌力汗告诉记者,近年来临清市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美食成为吸引大家到来的关键原因。国庆假期,老临清·临清菜饭店日均接待顾客超过150桌,有的餐位翻台达5次。
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边,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至今处处有运河通航的痕迹,多样的美食种类便是其中之一。曾有美食博主亲身体验后感慨:“临清的美食可以连续吃九十天不重样。”
近年来,临清市在钞关、鳌头矶等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建设富有历史风貌的特色美食街区,促进“游玩+美食”业态集聚。在发挥协会联动作用的同时,临清市也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一批代表性餐饮企业成为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在临清市老城区的大众路,有一家名为“清真美食荟”的饭店,负责人沙菲是土生土长的临清人。早些年,沙菲一家人在北京、河北开饭店。今年,看到临清市日益红火的旅游市场,沙菲和兄长回到老家,开始经营正宗的临清清真美食。
尽管开业仅有两个月时间,“清真美食荟”的口碑已经充分显现。“大家普遍反映我们家是性价比高,人均五十块钱,菜量也足。”沙菲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开业不久,有几位河北的客人专程开车过来,就是为了品尝自家的菜肴。前期的宣推很少,基本是口口相传,说明大家对地道的临清菜很认可。
正是吃早饭的点儿,临清市“乾城食荟”进出的顾客不断,这里是当地知名的特色小吃集聚区。临清市民相卫东和老伴来到一家羊汤摊位前,花了十四元即买到了两碗羊汤,每一碗还会配一个馒头,这是临清喝羊汤的特色吃法。
“我们两口也学会了用团购券,所以比较便宜。”相卫东说,即使不用券,临清本地的早餐价格也非常实惠。吃个带荤腥的“清真八大碗”早餐,只需要十块钱。一碗拉面的价格也就是六七块钱。
抓住了消费的味蕾,就是抓住了旅游市场的生命线。
在2024年成立临清餐饮协会的基础上,临清市于2025年9月5日升级成立临清美食传承发展联合会,标志着美食产业协同进入新阶段。此外,当地与中国烹饪协会的合作持续深化,已建立起从“五一”美食节到“十一”地方菜文化艺术节的常态化高端活动合作机制,为临清美食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来了兄弟,这回要几瓶?”“先给我拿一提吧,一会去丈母娘家串个门。”深秋时节,临清市青碗市口张记香油坊的顾客络绎不绝。油坊老板是张广生,这位临清市级非遗项目青碗市口张记香油制作技艺的传承人,13岁即跟随父亲学习香油制作技艺,如今已经干了四十多年。
青碗市口是临清市的一个地方名,早先是售卖盆碗的街市。张广生的香油坊,如今仍然延续家庭作坊的形式,老伴、女婿等一起干,每天给饭店、超市等送香油约200斤。张广生说,他不图挣多少钱,就当一个糊口的营生,保证质量是第一位的。
说话的功夫,又有老主顾走进门,三两句话就拿走了半斤装的香油。走出门的时候,老主顾不忘给记者推荐:“他家的香油味儿好。”
今年以来,临清市紧紧围绕市委“1365”工作思路,聚焦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样板”目标定位,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引领、举办系列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及发展全域旅游等系统举措,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5年截至目前,全市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7亿元,文旅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