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 7 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袭击了智利中央山谷 —— 这个占智利葡萄酒产量 80% 的核心产区。当时正值葡萄成熟的关键期,零下 5℃的低温持续了整整 3 天,90% 的葡萄园被冻毁,未被冻死的葡萄也因冻伤变得干瘪酸涩,几乎毫无用处。
面对这场灾难,大多数酒庄选择放弃,但少数酿酒师却不愿就此认输。其中,智利最大的酒庄之一 —— 干露酒庄的酿酒师团队,冒险采摘了那些未完全冻伤的葡萄,尝试酿造红酒。他们发现,这些葡萄虽然成熟度不足,但酸度极高,而高酸度正是葡萄酒陈年的重要条件。于是,他们调整了发酵工艺:延长浸皮时间,提取更多单宁来平衡酸度;采用橡木桶陈酿,赋予酒液更复杂的香气。
没想到,这款 “绝望中诞生” 的红酒,在陈年后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酸度明亮,单宁细腻,还带有黑色水果和香草的香气。这次尝试让智利酿酒师们意识到,中央山谷的冷凉气候其实是一种 “优势”,能培育出高酸度、高性价比的葡萄。此后,他们开始大面积种植适合冷凉气候的葡萄品种(如赤霞珠、梅洛),并推出 “冷凉产区系列” 红酒,逐渐形成了智利红酒 “高酸、果香浓郁、性价比高” 的特色。
如今,智利红酒早已摆脱了 “廉价贴牌货” 的标签,成为新世界红酒的代表之一,甚至能与法国波尔多的红酒抗衡。2023 年,智利红酒的出口额突破 30 亿美元,其中 “冷凉产区系列” 占比超过 40%。这场霜冻灾难,意外成为了智利红酒产业的 “救赎之路”,成就了一段酒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