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硬菜,一口尝尽京城烟火气!附详细做法,在家也能复刻
**
提到北京,多数人先想到故宫、长城,却不知这座千年古都的餐桌上,藏着无数让人垂涎的 “硬菜”。这些菜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承载着老北京的饮食文化与烟火记忆 —— 有的源自宫廷宴席,讲究精工细作;有的出自胡同小院,满是家常暖意。今天,就带大家盘点北京十大硬菜,从文化故事到详细做法,手把手教你在家复刻京城味道。
一、北京烤鸭:“京城第一菜” 的酥香传奇
文化故事
北京烤鸭的历史能追溯到南北朝,那时叫 “燔鸭”,到了明清时期,经御膳房改良,成了宫廷名菜,后来传入民间,以 “挂炉烤鸭” 和 “焖炉烤鸭” 两大流派风靡全国。如今,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仍是外地游客来京的必尝美味,片鸭时 “皮不破、肉不柴” 的功夫,更是老北京厨师的看家本领。
食材准备
主料:北京填鸭 1 只(约 2.5-3 斤,选羽毛洁白、体态饱满的)
腌料:盐 10g、白糖 5g、五香粉 3g、姜片 5 片、葱段 5 段、料酒 20ml
脆皮水:白醋 50ml、蜂蜜 20ml、清水 30ml(比例可根据鸭皮厚度调整)
配菜:薄饼 20 张、黄瓜条、葱丝、甜面酱、山楂条(解腻用)
详细做法
:鸭子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后用剪刀剪开鸭屁股,取出鸭油(可留着炒鸭油饼),用清水反复冲洗腹腔,直到没有血水。
:将盐、白糖、五香粉混合,均匀涂抹在鸭身内外,腹腔内塞入姜片、葱段,淋上料酒,静置腌制 1 小时。
:用打气筒从鸭脖子的气管处打气,使鸭皮鼓起(注意力度,避免鸭皮破裂),然后用牙签在鸭腿、鸭胸处扎几个小孔,方便沥干水分。
:将脆皮水混合均匀,用刷子反复涂抹在鸭皮上,然后将鸭子挂在通风处,晾干 4-6 小时(关键步骤,晾干的鸭皮才能烤得酥脆)。
:烤箱预热至 200℃,在烤盘底部铺一层锡纸,放入切好的苹果块、洋葱块(增加果香,同时吸收油脂),将鸭子放在烤架上,鸭腹朝下,烤 30 分钟;然后翻面,继续烤 20 分钟,最后将温度升至 220℃,烤 10 分钟,直到鸭皮呈枣红色,酥脆发亮。
:烤鸭出炉后静置 5 分钟,用片鸭刀将鸭皮片成薄片(每片带一点鸭油,口感更香),再片鸭肉。吃时用薄饼卷上鸭皮、鸭肉、黄瓜条、葱丝,蘸上甜面酱,一口下去,酥皮的脆、鸭肉的嫩、酱料的咸香,层次丰富到让人满足。
二、葱烧海参:“鲁菜入京” 的华贵滋味
文化故事
葱烧海参虽源自鲁菜,但在北京被赋予了更 “华贵” 的气质。早年间,北京的八大居、八大堂都以这道菜为招牌,因为海参在古代是 “海八珍” 之一,搭配北方的大葱,鲜而不腥、浓而不腻,成了宴席上的 “压轴硬菜”,如今也是北京人过年过节必点的 “吉祥菜”—— 寓意 “八方来财”。
食材准备
主料:干海参 10 只(提前泡发,选个头均匀、肉质厚实的)、大葱 10 根(选葱白粗长的北方大葱)
调料:生抽 15ml、老抽 5ml、蚝油 10ml、白糖 3g、料酒 10ml、水淀粉 20ml、食用油 50ml、清水 100ml
详细做法
:干海参用纯净水浸泡 24 小时(中途换水 2-3 次),泡软后剪开海参腹部,去除沙嘴和内脏,洗净后放入无油的锅中,加纯净水没过海参,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30 分钟,关火后焖至水温冷却,然后继续用纯净水浸泡 24 小时,每天换水,直到海参捏起来有弹性(泡发时忌用铁器,否则会影响口感)。
:大葱洗净,切去葱叶,只留葱白,将葱白切成 10cm 长的段,然后从中间剖开(避免煎制时断裂)。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葱白段,小火慢煎,直到葱白呈金黄色,捞出控油(煎过葱的油别倒,炒海参时用,香味更浓)。
:锅中留少许葱油,放入泡发好的海参,翻炒 1 分钟,加料酒去腥,然后放入煎好的葱白,加生抽、老抽、蚝油、白糖,翻炒均匀,倒入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焖煮 15 分钟,让海参充分吸收汤汁。
:开大火收汁,汤汁浓稠时淋入水淀粉,快速翻炒均匀,使汤汁均匀裹在海参和葱白上,关火后即可装盘。这道菜的精髓在于 “葱香入参”,葱白吸满了海参的鲜,海参又带着葱的香,配米饭吃能连吃两碗!
三、炸酱面:老北京的 “家常硬菜”,一口是胡同味
文化故事
有人说 “北京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炸酱面开始的”,这话一点不假。炸酱面是老北京最接地气的硬菜,没有宫廷菜的讲究,却满是胡同里的烟火气。早年间,北京人家里做炸酱面,讲究 “炸酱必须用五花肉,菜码要凑够‘七碟八碗’”—— 黄瓜丝、豆芽、芹菜丁、黄豆、青豆、萝卜丝、香椿芽,一碗面端上桌,五颜六色,喷香扑鼻,既是主食,也是菜,管饱又解馋。
食材准备
主料:五花肉 300g(肥瘦比例 3:7,口感更润)、手擀面 500g(或挂面,手擀面更筋道)
炸酱调料:干黄酱 200g、甜面酱 100g、料酒 10ml、姜片 3 片、葱段 3 段、白糖 5g、食用油 30ml
菜码:黄瓜丝、绿豆芽(焯水)、芹菜丁(焯水)、黄豆(煮熟)、青豆、萝卜丝、香椿芽(根据季节调整)
详细做法
:五花肉洗净,切成 0.5cm 见方的小丁(别切太碎,否则炸酱时会化掉),放入碗中,加料酒腌制 10 分钟。
:干黄酱和甜面酱放入大碗中,加 200ml 清水,搅拌均匀,调成稀酱(避免炸酱时糊锅)。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姜片、葱段,炸出香味后捞出葱姜,放入五花肉丁,中火翻炒,直到肉丁出油,表面呈金黄色。
:将调好的稀酱倒入锅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熬制 20-30 分钟,期间要不停搅拌(防止糊底),熬到酱料浓稠,油浮在表面时,加白糖调味,继续熬 5 分钟,炸酱就做好了(炸酱熬得越久,香味越浓)。
:锅中加清水,水开后放入手擀面,煮 3-4 分钟(根据面条粗细调整),捞出过凉水(夏天吃更爽口,冬天可不过凉),沥干水分后放入碗中,浇上一勺炸酱,码上各种菜码,拌匀后即可食用。老北京吃炸酱面讲究 “锅挑面”(刚煮好的热面),配上脆爽的菜码,一口下去,酱香、肉香、菜香全在嘴里,满足!
四、红烧牛尾:“秋冬暖身硬菜”,酥烂入味不塞牙
文化故事
红烧牛尾是北京秋冬季节的 “暖身神器”,早年间是满族人的传统菜肴,后来传入京城,成了宴席上的热门菜。牛尾在古代被认为是 “滋补佳品”,秋冬吃能暖身养胃,老北京的老字号餐馆里,红烧牛尾的做法很讲究 —— 必须用小火慢炖,让牛尾酥烂到 “一抿就脱骨”,汤汁浓稠到 “能挂在筷子上”,吃起来不塞牙,满满的胶原蛋白。
食材准备
主料:牛尾 1 根(约 1000g,选新鲜牛尾,切成 3cm 长的段)
调料:生抽 20ml、老抽 10ml、蚝油 15ml、料酒 20ml、姜片 5 片、葱段 5 段、八角 2 颗、桂皮 1 小块、香叶 2 片、干辣椒 2 个(可选)、白糖 5g、盐 5g、食用油 30ml、清水 1500ml
详细做法
:牛尾洗净,放入冷水锅中,加 10ml 料酒、2 片姜片,大火煮开,撇去表面的浮沫(焯水能去除牛尾的腥味),捞出牛尾,用温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姜片、葱段、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小火炒出香味(注意别炒糊,否则会发苦)。
:放入牛尾段,中火翻炒,直到牛尾表面微微焦黄,加 10ml 料酒,继续翻炒,去除残留的腥味。
:加生抽、老抽、蚝油、白糖,翻炒均匀,使牛尾均匀裹上酱料,然后倒入清水,没过牛尾,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炖 2.5-3 小时(如果用高压锅,上汽后压 30 分钟,再开盖收汁)。
:炖到牛尾酥烂后,开大火收汁,汤汁浓稠时加盐调味,继续收汁 5 分钟,直到汤汁能挂在牛尾上,关火后即可装盘。这道菜的牛尾酥烂入味,汤汁用来拌米饭或面条,都是绝配,秋冬吃一碗,全身都暖和。
五、炒肝:老北京的 “早餐硬菜”,鲜到骨子里
文化故事
炒肝是北京独有的传统小吃,却被老北京人当作 “硬菜”—— 早上来一碗,配两个包子,能顶一上午。它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朝末年,最早是 “炒肝尖”,后来改成用猪肝和猪大肠一起炒,加淀粉勾芡,做成浓稠的糊状,因为 “肝香肠肥,糊汁浓郁”,成了胡同里的热门早餐。如今,北京的天兴居、会仙居仍是吃炒肝的好去处,老北京吃炒肝还有讲究:“不用筷子,端着碗转着圈喝”,这样才能尝到最地道的味道。
食材准备
主料:猪肝 300g(选新鲜猪肝,切成薄片)、猪大肠 200g(提前煮熟,切成小段)
调料:生抽 15ml、老抽 5ml、料酒 10ml、姜片 3 片、蒜末 10g、淀粉 30g、清水 300ml、食用油 20ml、盐 3g、胡椒粉 2g、葱花 5g
详细做法
:猪肝洗净,切成 2mm 厚的薄片,放入碗中,加 5ml 料酒、1g 盐,抓匀腌制 10 分钟(防止炒老);猪大肠提前用清水煮熟(加姜片、料酒去腥),捞出切成 2cm 长的小段。
:淀粉加 300ml 清水,搅拌均匀,调成稀淀粉糊(别太稠,否则炒肝会结块)。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姜片、蒜末,炒出香味,放入猪大肠段,翻炒 1 分钟,加 5ml 料酒,去除腥味。
:倒入调好的淀粉糊,大火煮开,然后放入猪肝薄片,轻轻推动,避免猪肝粘在一起,加生抽、老抽、盐、胡椒粉,搅拌均匀,煮 2-3 分钟,直到猪肝变色熟透(别煮太久,否则猪肝会老)。
:炒肝出锅后,撒上葱花,即可装盘。吃的时候不用筷子,端着碗转着圈喝,糊汁浓郁,猪肝嫩滑,大肠香软,鲜到骨子里,再配两个猪肉大葱包子,绝了!
六、九转大肠:“甜咸辣鲜” 的京城重口味硬菜
文化故事
九转大肠源自鲁菜,却在北京火了几十年,因为它的味道 “层次太丰富”—— 甜、咸、辣、鲜、香,一口下去能尝到多种滋味,而且处理大肠的工序极其复杂,光清洗就要 “九遍”,所以叫 “九转大肠”。早年间,北京的鲁菜馆里,九转大肠是 “考验厨师功力的菜”,如今也是重口味食客的最爱,虽然看起来 “油腻”,但吃起来却 “越嚼越香”。
食材准备
主料:猪大肠 500g(选新鲜大肠,清洗干净)
调料:生抽 20ml、老抽 10ml、料酒 20ml、白糖 15g、冰糖 10g、姜片 5 片、葱段 5 段、八角 1 颗、桂皮 1 小块、香叶 1 片、干辣椒 3 个、香醋 10ml、食用油 30ml、清水 500ml
详细做法
:猪大肠用清水冲洗表面,然后翻过来,去除内壁的油脂和杂质,用面粉、盐反复揉搓(面粉能吸附油脂,盐能杀菌),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重复 3-4 次,直到大肠没有异味;然后放入冷水锅中,加 10ml 料酒、2 片姜片,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捞出大肠,用温水冲洗干净,切成 3cm 长的段。
:锅中倒入 10ml 食用油,放入冰糖,小火炒至冰糖融化,呈深琥珀色(别炒糊,否则会苦)。
:放入大肠段,大火翻炒,使大肠均匀裹上糖色,加 10ml 料酒、姜片、葱段、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继续翻炒 1 分钟,炒出香味。
:加生抽、老抽、白糖,翻炒均匀,倒入清水,没过大肠,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炖 1.5 小时,直到大肠酥烂。
:开大火收汁,汤汁浓稠时淋入香醋(最后放香醋,能保留香味),翻炒均匀,关火后即可装盘。这道菜的大肠酥烂入味,甜咸辣鲜交织,虽然看起来重口味,但吃起来却让人欲罢不能。
七、扒鸡:北京的 “宴客硬菜”,皮脆肉嫩超入味
文化故事
北京扒鸡虽不如德州扒鸡出名,但却是老北京宴席上的 “常客”—— 因为它 “颜值高、味道好”,整鸡造型完整,皮脆肉嫩,而且做法讲究 “先煮后炸再蒸”,能让鸡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早年间,北京人家里宴客,要是能端上一盘扒鸡,那绝对是 “有面子” 的事,如今也是家庭聚餐的热门硬菜,大人小孩都爱吃。
食材准备
主料:三黄鸡 1 只(约 1000g,选鲜活鸡,处理干净)
腌料:盐 15g、白糖 5g、五香粉 3g、姜片 5 片、葱段 5 段、料酒 20ml、生抽 10ml
炸制调料:食用油 1000ml(实耗 50ml)、蜂蜜 20ml、清水 10ml
蒸制调料:八角 2 颗、桂皮 1 小块、香叶 2 片、干辣椒 2 个(可选)
详细做法
:三黄鸡洗净,去除内脏和鸡爪指甲,用厨房纸擦干水分;将盐、白糖、五香粉混合,均匀涂抹在鸡身内外,腹腔内塞入姜片、葱段,淋上料酒、生抽,静置腌制 2 小时(如果时间充裕,可冷藏腌制 4 小时,更入味)。
:锅中加清水,放入腌制好的鸡,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别煮太久,否则鸡肉会老),捞出鸡肉,用温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蜂蜜加清水,搅拌均匀,用刷子反复涂抹在鸡身表面,然后将鸡挂在通风处,晾干 30 分钟(让鸡皮表面干燥,炸制时更脆)。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温六成热时(油面微微冒烟),将鸡放入锅中,中火炸制,直到鸡皮呈金黄色,捞出控油(炸制时用勺子将油浇在鸡身上,使鸡皮均匀受热)。
:将炸好的鸡放入蒸锅,蒸锅底部放入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大火烧开后转小火,蒸 30 分钟,让鸡肉充分吸收香料的香味。
:蒸好的扒鸡取出,放凉后切成块,即可装盘。这道菜的鸡皮酥脆,鸡肉嫩滑,一口下去满是香味,宴客时端上桌,绝对受欢迎。
八、醋溜木须:“下饭神器”,老北京的家常硬菜
文化故事
醋溜木须是老北京的经典家常菜,也是 “下饭神器”—— 鸡蛋的香、肉片的嫩、木耳的脆,再加上醋的酸香,拌米饭吃能连吃三碗。它的名字很有意思,“木须” 其实是 “木樨” 的谐音,因为鸡蛋炒熟后像木樨花,所以叫 “醋溜木须”。早年间,北京的小饭馆里,醋溜木须是 “点击率最高的菜”,做法简单,味道却不简单,如今也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食材准备
主料:瘦猪肉 200g(切成薄片)、鸡蛋 3 个(打散)、干木耳 10g(提前泡发,撕成小朵)、黄瓜 1 根(切成片)
调料:生抽 10ml、老抽 5ml、香醋 15ml、料酒 5ml、淀粉 10g、白糖 3g、盐 2g、食用油 30ml、葱花 5g、蒜末 5g
详细做法
:瘦猪肉片放入碗中,加 5ml 料酒、5g 淀粉、1g 盐,抓匀腌制 10 分钟(让肉片更嫩)。
:锅中倒入 10ml 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倒入打散的鸡蛋,用筷子快速翻炒,炒成碎块,盛出备用(鸡蛋别炒太老,嫩一点更好吃)。
:锅中再加 10ml 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葱花、蒜末,炒出香味,放入腌制好的肉片,大火翻炒,直到肉片变色熟透,盛出备用。
:锅中再加 10ml 食用油,放入泡发好的木耳,翻炒 1 分钟,然后放入黄瓜片,继续翻炒 30 秒。
:放入炒好的鸡蛋和肉片,加生抽、老抽、香醋、白糖、盐,翻炒均匀,淋入 5g 淀粉调成的水淀粉,快速翻炒均匀,使汤汁浓稠,关火后即可装盘。这道菜酸香可口,肉片嫩滑,鸡蛋鲜香,配米饭吃绝对是 “下饭王者”。
九、羊蝎子:北京的 “秋冬火锅硬菜”,啃着超过瘾
文化故事
羊蝎子其实是羊的脊骨,因为形状像蝎子,所以叫 “羊蝎子”。它是北京秋冬季节的 “火锅宠儿”,早年间,北京的胡同里常有 “羊蝎子火锅店”,冬天一到,店里就坐满了人,大家围着锅,啃着羊蝎子,喝着热汤,暖和又过瘾。羊蝎子的做法讲究 “先炖后涮”,炖好的羊蝎子酥烂入味,吃完肉还能涮蔬菜、面条,一锅两吃,性价比超高。
食材准备
主料:羊蝎子 1000g(选带肉多的羊蝎子,切成段)
调料:生抽 20ml、老抽 10ml、料酒 20ml、姜片 5 片、葱段 5 段、八角 2 颗、桂皮 1 小块、香叶 2 片、草果 1 个(拍破)、干辣椒 3 个、花椒 10 粒、白糖 5g、盐 5g、食用油 30ml、清水 2000ml、火锅配菜(白菜、豆腐、粉丝、金针菇等,可选)
详细做法
:羊蝎子洗净,放入冷水锅中,加 10ml 料酒、2 片姜片,大火煮开,撇去表面的浮沫,捞出羊蝎子,用温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锅中倒入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姜片、葱段、八角、桂皮、香叶、草果、干辣椒、花椒,小火炒出香味(注意别炒糊)。
:放入羊蝎子段,大火翻炒,直到羊蝎子表面微微焦黄,加 10ml 料酒,继续翻炒,去除腥味。
:加生抽、老抽、白糖,翻炒均匀,使羊蝎子均匀裹上酱料,然后倒入清水,没过羊蝎子,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炖 2.5-3 小时(如果用高压锅,上汽后压 40 分钟,再开盖收汁)。
:炖到羊蝎子酥烂后,加盐调味,然后将羊蝎子和汤汁一起倒入火锅中,开火加热,边啃羊蝎子边涮配菜,冬天吃起来超过瘾,汤还能喝,鲜而不膻。
十、豌豆黄:“宫廷甜点硬菜”,细腻香甜不腻口
文化故事
豌豆黄是北京的传统宫廷甜点,却被当作 “硬菜”—— 因为它做法精细,口感细腻,而且是老北京宴席上的 “压轴甜点”。早年间,清宫里的豌豆黄是用 “白豌豆” 做的,加冰糖慢炖,然后压成糕,口感香甜软糯,后来传入民间,成了北京人夏天爱吃的甜点。如今,北京的护国寺小吃、锦芳小吃里,豌豆黄仍是热门美食,一块豌豆黄,配一杯花茶,就是老北京的惬意时光。
食材准备
主料:干白豌豆 500g(选颗粒饱满、颜色洁白的白豌豆)
调料:冰糖 200g(根据口味调整)、清水 1000ml、食用油 10ml(涂抹模具用)
详细做法
:干白豌豆用清水浸泡 24 小时(中途换水 2-3 次),泡到豌豆能轻松捏碎的程度,然后捞出豌豆,去除杂质,洗净备用。
:将泡好的豌豆放入锅中,加清水,没过豌豆,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 1.5-2 小时,直到豌豆酥烂,能用勺子压成泥(如果有料理机,可将煮好的豌豆放入料理机中,打成细腻的豌豆泥)。
:将煮好的豌豆泥用细纱布过滤一遍(去掉豌豆皮,使口感更细腻),过滤后的豌豆泥放入锅中,加冰糖,小火慢慢熬制,期间要不停搅拌(防止糊底),直到豌豆泥浓稠,能挂在勺子上不掉落。
:在模具中涂抹一层食用油(方便脱模),将熬好的豌豆泥倒入模具中,用勺子抹平表面,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 2 小时,直到豌豆黄凝固,然后取出模具,将豌豆黄切成小块,即可食用。这道豌豆黄细腻香甜,入口即化,不腻口,夏天吃冷藏后的豌豆黄,更是清爽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