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代的建築物都需要水泥來加固地基和搭建。水泥作為一種重要的膠凝資料,與水混合後會凝固硬化,通常用來與沙,礫結合,形成砂漿或混凝土。讓人好奇的是,古時候科技和工業並不發達,古代更是沒有水泥這種先進資料的,那為何明城牆自誕生以來至今能穩如泰山600年呢?對此專家表示它所用的資料十分奇特而且又常見,但是現代人都捨不得用。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原本他想昭告天下自己要當皇帝。但是有一比特大臣叫朱昇的並不建議他那麼早就稱王。原因在於局勢未穩,不要當出頭鳥,應該先在城防和後勤補給上下功夫。朱元璋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打算高築牆和廣積糧。於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都城城牆出現。南京明城牆始歷經28年完工,為世界第一大城垣。

它是中國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牆,周長35.267公里,是南京現存最大的古代建築。2012年11月,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列入中國申遺預備名單。據史料記載,南京明城牆的工程建設有28萬民工參與建築,約有3.5億塊城磚搭建,至今能够屹立不倒,是因為古人用了這些資料。

夯土,是密度大且縫隙較少的壓制混合泥塊,經過重物打壓一層層夯實形成。為了將泥土塊按壓得更結實,通常由數個人同時使用重物打夯,所以比磚石更加牢固,明城牆就是用夯土建築高大台基,能抵擋炮彈攻擊。

而明城牆的關鍵資料在於糯米。當時沒有混凝土,糯米強勁的粘性成為建築品。古人把糯米、熟石灰和石灰岩混合製成特殊的混泥土,其名叫"糯米砂漿",這種黏合資料十分黏稠,使得明城牆的磚石百年來不會變質損壞。以致於明城牆能穩如泰山600年。

在現代,糯米是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也是非常有營養的糧食,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所以人們是不會捨得將糧食用於城牆築造中,更何况現在有了水泥。事實上,古人也不捨得用,只有君王的工程項目才會用到"糯米砂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