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EMBA就是高管们花几十万买个头衔,顺便在课堂上打个盹的地方。
直到我亲眼看见一位EMBA校友,在饭局上三句话撬动了5000万融资;
直到我在一次校友私享会上,听某券商副总裁说:“我的并购案,60%线索来自同学群。”
我才猛然惊醒:我们看到的是课堂,他们玩的是“局”。
这个局,就是EMBA同学圈背后那张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资源网络。
尤其对金融财务人而言,这不仅是人脉,更是杠杆、是情报站、是危机时刻的救生艇。
你以为同学聚会就是吃吃饭、吹吹牛?Too young.
真正的EMBA同学圈,本质是一个高度信任、低交易成本的“资源交易所”。
这里的“商品”是什么?是信息、资金、项目、政策风向,甚至是跳槽机会。
举个真实案例:
某国有银行分行副行长,在EMBA班认识了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
一次闲聊中得知对方正寻找优质固收资产,他立刻牵线本行旗下资管子公司。
三个月后,一笔3亿的定制化理财产品落地,双方管理费分成,皆大欢喜。
这种“精准匹配”,没有深厚信任根本做不成——而EMBA,恰恰提供了信任的“信用背书”。
金融行业最怕什么?信息滞后、资源孤岛、风控盲区。
而EMBA同学圈,恰恰是打破这些壁垒的“破壁机”。
想象一下:
你在审计一家拟上市公司,突然发现其关联交易复杂,拿不准是否合规。
微信群里@一位在证监会退休的同学,半小时内收到权威解读;
你想发起一只新能源产业基金,群里一发问,立刻有三位同学表示LP出资意向;
甚至你跳槽去新公司,HR背调时听到“他是XX商学院EMBA三期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这就是“圈层溢价”。
金融财务人拼到最后,拼的不再是Excel技能,而是谁能更快触达关键人、获取关键信息。
而EMBA,就是那把打开高阶圈层的万能钥匙。
过去,财务总监的KPI是降本增效;
现在,顶尖财务人的目标是“资本运作+生态构建”。
而EMBA同学圈,正是最好的协同试验场。
我们班就有个“五人小组”:
一位是上市公司CFO,一位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一位是地方金控平台负责人,一位是VC投资人,还有一位是税务专家。
他们联合发起了一家“企业赋能工作室”,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合规+战略”一站式服务。
去年,他们共同孵化的两个项目已被头部机构并购,团队分红超千万。
这叫什么?叫“知识资本化 + 人脉证券化”。
每个人都是节点,整张网络就是资产。
而EMBA,就是让你从“单兵”进化成“特种部队”的训练营。
所以,别再问EMBA值不值了。
真正的问题是:你准备好进入这个“高段位游戏”了吗?
如果你是金融财务人,手里握着数据和报表,却看不到背后的“人网”,那你可能正在错失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