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三年前我填EMBA报名表的时候,手都在抖。不是激动,是心虚。35岁,财务出身,年薪卡在40万天花板多年,每天算报表、对账、应付审计,像个高级会计机器人。朋友圈里的大学同学早已飞黄腾达,而我连参加校友会都得提前练微笑:“哎呀,最近挺好的,就是忙。”
但我知道,我在撒谎。我不只是忙,我是被困住了。直到我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听到一位讲者说:“中年职场人的破局点,不在加班,在‘换轨道’。”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要上的不是个学位,是一艘能把我从漩涡里捞出来的救生艇。于是我盯上了那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正经过头”的地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学校名气不如清北复交啊?” 说得对,它不搞万人招生,也不靠流量炒作。但它是中国财政部直属的三所国家会计学院之一,和普华永道、德勤、上交所、证监会常年合作,课程设置直接对标CFO、总会计师、财务高管岗位需求。
它的EMBA项目就像一把“精准手术刀”——不做大水漫灌,而是针对财务背景管理者做深度升级。比如我们的“战略财务决策”课,老师直接拿A股上市公司真实财报当案例拆解;“资本运作实务”课,请来券商投行部老总现场模拟并购谈判。你说实不实在?
更绝的是它的“校友网络”。别看规模不大,但几乎人人都在关键岗位上:某央企财务副总监、科创板IPO财务负责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我不是吹,入学三个月,我就通过同学拿到了一家拟上市公司顾问项目的合作机会。
以前我觉得EMBA就是换个圈子、混个文凭。错了,大错特错。这里最震撼我的,是思维方式的彻底重构。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门课叫《从财务到战略》,教授问我们:“如果你是CEO,怎么看待财务报表?” 我脱口而出:“当然是看利润和现金流。” 教授笑了:“那是CFO思维。CEO要看的是——这张表背后藏着多少组织惰性、市场错配和增长陷阱。”
那一刻我头皮发麻。原来我一直活在“执行层逻辑”里,而EMBA逼着你站上“决策层视角”。现在我看业务,不再只问“赚不赚钱”,而是问“值不值得长期押注”“护城河在哪”“有没有第二曲线”。这种思维跃迁,比任何技能都珍贵。
毕业前半年,我主动请缨参与公司数字化转型项目。过去这类事根本轮不到我,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刚在EMBA做了个“财务共享中心与AI风控”课题,还拿了优秀论文奖。领导惊讶:“你什么时候懂这些了?” 我笑而不语:这就是EMBA给我的“超纲能力”。
半年后,我调任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监。薪水翻倍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终于能坐在会议室主位,参与年度预算、并购标的筛选、股权激励设计。有一次董事会,我提出用EVA(经济增加值)替代传统ROE作为考核指标,董事长当场点赞:“这才是现代财务管理。”
我知道,那个曾经只会埋头做账的我,已经死在了EMBA的课堂里。而现在的我,是带着战略视野的财务操盘手。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读EMBA,值吗?
如果“值”是指升职加薪、人脉跃迁、认知刷新——那我只能说:它来得晚了些,但终究没缺席。35岁不是终点,而是觉醒的起点。你愿意用两年时间,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