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场酒会上,一位老友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现在不是‘账房先生’了,是真正在下棋的人。”这话听得我眼眶一热——五年前,我还是那个天天核对增值税发票、被 CFO 问预算偏差能紧张一整天的财务总监。而今天,我能坐在董事会里谈并购整合、谈组织变革,甚至主导公司新一轮融资谈判。
改变的起点,是一个很多人觉得“贵得离谱还浪费时间”的决定:报读EMBA。
你以为EMBA只是有钱人的镀金游戏?错!它是一场针对高层管理者的“认知重置系统”。尤其对于长期扎根财务领域的我们来说,EMBA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我们财务人有多强?能用一张资产负债表看穿企业命脉,能通过现金流预测预判生死。但问题是——老板要的不只是“诊断书”,而是“手术方案”。
现实中,很多财务总监止步于CFO,再往上走不动。为什么?因为你懂会计准则,但不懂人心博弈;你会建模型,但不会讲故事;你能控成本,却拉不动增长。这种“技术型管理者”的局限,在企业战略升级时暴露无遗。
某头部券商调研显示:83%未能进入CEO/总裁序列的财务高管,短板不在专业能力,而在战略视野、跨部门协同与领导力。而这正是EMBA的核心战场。
别以为EMBA就是周末听教授念PPT。真实体验是:你被扔进一个由科技创始人、地产大亨、医疗创业者组成的“权力游戏”现场,每门课都是模拟决策擂台。
我记得第一次小组案例讨论,主题是“是否该收购一家亏损但拥有核心技术的AI公司”。我本能地算ROI、折现现金流,结果被同组一位做消费升级的女同学一句话点醒:“你知道用户愿不愿意为这个技术买单吗?”那一刻我意识到:财务逻辑只是商业拼图的一角。
EMBA课程体系(如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创新营销)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你过去从未涉足的认知房间。更关键的是同学网络——这些人未来可能是你的投资人、合伙人、并购对象。你在课堂上学知识,也在饭局中练情商,在项目合作中建信任。
第一重:思维重构。你开始用“价值创造”代替“风险控制”视角。不再只问“这笔钱能不能花”,而是思考“怎么花才能撬动十倍回报”。
第二重:身份转换。你不再是会议室最后发言的那个沉默者,而是能主动提出商业模式优化建议的战略伙伴。有位同学毕业半年后就牵头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直接带来年度降本1.2亿。
第三重:路径拓宽。不少EMBA校友告诉我,他们跳槽或创业的机会,70%来自同学推荐。这不是人脉攀附,而是认知同频后的自然共振。
所以,如果你正处在“能力强、平台窄、晋升难”的职业瓶颈期,不妨问问自己:我缺的,真的只是一纸文凭吗?还是说,我需要一次彻底的认知重启?
上一篇:【新品七折】早餐食补冰皮红枣红豆糕,糯米控必囤的养生小甜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