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工作十年,能力见顶,晋升无望,每天像在跑一场没有终点的 treadmill(跑步机)?
我朋友老陈,某外企区域总监,年薪百万,风光无限,结果去年被裁时才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被AI流程和年轻一代迭代得渣都不剩。
他苦笑着说:“我以为自己是管理层,其实是可替换零件。”
但就在他迷茫之际,一个偶然机会,他参加了母校EMBA校友闭门分享会。一位做新能源投资的学姐一句话点醒他:“你以为EMBA是镀金?不,它是给你装上‘学习型大脑’的手术台。”
三个月后,老陈报名了新一届EMBA项目——这不是逃避,而是一次主动的“认知升级”。
很多人以为读EMBA就是为了拿个学位、混个圈子、搞点资源。没错,这些都有,但真正让校友们脱胎换骨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学习惯性”。
我在一次校友访谈中发现,那些真正实现职业突破的人,几乎都保持着“三日不读,面目可憎”的焦虑感。
他们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复盘课堂;不是在约教授请教,就是在组织读书会。
一位从事跨境并购的校友告诉我:“EMBA教会我的不是财务模型,而是‘问题重构能力’——看到危机,第一反应不是慌,而是问:这背后有多少个变量我可以重新定义?”
这种思维模式,正是终身学习的核心: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建构。
别再盲目报班考CFA、PMP了!真正的学习高手,早就不再追求“知识囤积”,而是构建“认知复利”。
什么叫认知复利?就像钱生钱,认知也能“生”认知。
一位转型做AI创业的EMBA校友分享了他的“学习飞轮”:每学一个新领域(比如区块链),他必须完成三件事:
1. 给团队做一次内部培训;
2. 写一篇跨界应用的思考文章;
3. 约一位该领域专家深度对话。
他说:“输出倒逼输入,分享创造连接,这才是学习的‘杠杆效应’。”
更惊人的是,他把这些学习过程变成了公司战略创新的“试验田”。去年一个从课堂案例延伸出的想法,竟孵化出年营收破亿的新业务线。
我们总想着“换个平台就能翻身”,但EMBA校友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始于身份认知的转变——从“打工人”到“终身学习者”的觉醒。
一位女性校友原是传统制造业HRD,45岁面临组织变革裁员风险。她没有恐慌,反而利用EMBA学到的战略人力资源框架,主动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组织进化白皮书”,不仅保住了岗位,还被任命为变革负责人。
她说:“我不是在求生存,我是在用学习证明价值。”
这正是EMBA最隐秘的力量:它不承诺升职加薪,但它赋予你一种底气——无论环境怎么变,我都能快速重构自己。
所以,35岁后的职场突围战,打得不是体力,也不是经验,而是“学习敏捷度”。
你是否还在用十年前的脑子,应对今天的商业世界?
那些看似光鲜的EMBA校友,其实也曾深夜焦虑、怀疑人生。但他们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持续学习,不断重生。
如果你也想打破职业天花板,不是去换老板,而是先换掉那个停止成长的自己。
毕竟,未来只属于两种人:AI,和会驾驭AI的人。
而后者,永远是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