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位老友吃饭,一位刚从某顶尖商学院EMBA毕业的投行VP幽幽地说:“花60万读完,结果发现老师讲的IPO案例,还是三年前的。”
全场沉默三秒后爆笑,可笑着笑着,我们都觉得有点心酸。
是啊,2024年的资本市场已经像一部科幻大片:
AI驱动的量化基金日均交易量破万亿,A股全面注册制下壳资源归零,北交所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火箭发射台……
可我们的EMBA课堂,还在复盘2018年的并购重组?
这哪是“赋能”,简直是“负跑”!
别再用老地图找新大陆了。
今天的资本市场,早已不是“PE+IRR”就能走天下的时代。
首先,注册制已从试点走向深水区。2024年,A股IPO审核周期压缩至平均90天,退市企业数量首次突破50家——这意味着“上市即套现”的神话彻底终结,价值投资开始真正落地。
其次,产业资本崛起,财务投资人正被边缘化。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产业巨头,凭借产业链纵深和数据优势,在股权投资中频频“降维打击”VC/PE。你还在算DCF模型?人家已经用供应链数据预判了你标的公司的季度出货量。
最后,散户机构化浪潮来袭。随着券商APP智能投顾普及,月入5千的上班族也能一键配置“红利+成长”组合,传统“韭菜”正在进化成“智慧小散”。你说,这样的市场,EMBA课程还不该变吗?
我们敬重学术严谨,但不能容忍“闭门造车”。
很多EMBA课程依然建立在20年前的商业范式上:战略靠SWOT,财务看三张表,投资依赖CAPM模型……
可现实是:一家AI制药公司估值,靠的是算法迭代速度和临床数据闭环,而不是净利润增长率。
更荒诞的是,某些课程案例还在津津乐道“乐视生态反向整合”,而市场早已进入“硬科技+长期资本”的新纪元。
这不是教学,这是商业考古。
根本问题在于:EMBA的师资结构和内容更新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迭代速度。
教授们发论文拿奖项很厉害,但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过Pre-IPO对赌协议谈判?有多少人操盘过跨境VIE重组?
知识若不流动,就会腐烂。
别急着否定EMBA,我们要淘汰的是“旧模式”,而不是“高阶教育”本身。
真正有价值的EMBA,必须具备三大基因:
第一,师资必须“双栖”——既是学者,也是市场操盘手;
第二,课程必须“动态更新”,每学期至少替换30%案例;
第三,必须嵌入真实项目实战,比如让学员直接参与校友企业的融资路演或战略拆分。
比如,有项目已经开始尝试“模块化+实战沙盘”:
一周学理论,下一周就去对口企业做诊断,输出可执行方案,并由CEO当场点评打分。
这种“学了就用,用了就改”的节奏,才是高管教育的未来。
未来的EMBA,不该是“成功者的荣誉勋章”,而应是“变革者的作战地图”。
它要教的不仅是“怎么看懂财报”,更是“如何在资本寒冬中设计反脆弱的股权架构”;
不只是“怎么估值”,而是“怎么用资本杠杆撬动技术壁垒”。
毕竟,我们读EMBA,不是为了多一张名片,而是为了在下一个经济周期里,手里有牌,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