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初我报EMBA的时候,脑子里想的还是课程、教授、战略管理这些“硬核知识”。结果开学第一顿饭我就傻了:
坐在隔壁的是某券商分管投行的副总裁,斜对角是手握百亿基金的GP,后排那位不起眼的同学,默默投出了三家独角兽。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哪是上课?这是直接空投进了中国金融圈的“权力的游戏”现场。
EMBA的魔力,从来不是教室里的PPT,而是课后那一声“老张,有个项目想听听你的意见”。
你会发现,曾经需要托三層关系才见得到的人,现在就在微信群里刷屏吐槽作业太难;
过去发十封邮件石沉大海的投资人,现在在班级群里一句“谁懂Pre-IPO轮?”立刻蹦出七八个响应。
这不是巧合,这是系统性的人脉重构——你被重新“编码”进了高阶商业网络的底层协议。
很多人问:人脉能当钱花吗?我的回答是:它比钱还硬通货。
你知道一个靠谱的LP引荐,能让一只基金募集周期从一年缩短到三个月吗?
你知道一次私密饭局上的闲聊,可能比十场行业峰会带来的信息差更有价值吗?
这就是EMBA同学圈的“隐性GDP”——它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实实在在驱动着资本的流动与项目的落地。
更绝的是,这种关系不是“求人办事”的尴尬,而是“我们是一伙的”默契。
因为你和他们一起熬过案例分析的深夜,一起在戈壁滩上互相搀扶前行,一起为某个同学企业的危机出谋划策。
这种共患难的记忆,远比酒桌上交换名片来得坚固。在金融这个极度依赖信任的行业里,
“认识”和“被信任”,中间隔着一座EMBA同学圈搭成的桥。
别天真了,真正的资源从不在公开市场流转。
一级市场的优质项目、并购重组的窗口机会、政策风向的提前预判……
这些信息像暗流一样,在特定圈层中静默传递。而EMBA,就是获取这些“非公开情报”的加密通道。
举个真实例子:去年某新能源项目爆发式增长前两个月,
我们班三个同学已经在私下讨论它的技术壁垒和供应链瓶颈,
等到消息全面曝光时,他们的资金早已布局完毕。
这不是内幕交易,这是“认知协同”——一群高水平大脑定期碰撞产生的集体智慧红利。
更关键的是,EMBA同学圈还在持续进化。
它不只是当下的资源池,更是未来的生态网络。
今天你是银行支行行长,他是科技公司CEO;
五年后你可能是金控集团董事长,他企业准备IPO。
你们的关系,就像复利投资,时间越长,威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