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时刻——深夜加班改第8版PPT,抬头一看工位墙上的日历,发现自己已经三年没涨薪,也没晋升,仿佛被钉死在了“资深执行岗”的标签上?
我有过。而且不止一次。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听到一位前辈说:“别再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问题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视野太窄,圈子太小,思维太固化。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报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
很多人一听“国家会计学院”,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专做CPA培训的?”实话告诉你,十年前可能是,但现在?它早已转型为高端财经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作为财政部直属三大国家会计学院之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不仅背靠国家级资源,还与CFO发展研究中心深度联动,课程体系融合了财务、战略、数字化转型与领导力四大模块。更重要的是,它的EMBA项目特别“懂企业高管的痛”。
比如我们班36个人,来自制造业、金融、科技、医疗等不同领域,平均年龄38岁,90%以上是部门负责人或企业高管。课堂上讨论的不是理论模型,而是真实的并购案、预算博弈、组织变革冲突。这种“实战派氛围”,让我第一次觉得知识能立刻变现。
以前我做预算,只关心数字准不准;现在我问的是:这个预算支撑什么战略?如果不做这个项目,机会成本是多少?
这就是EMBA带来的最大改变——视角切换。教授们反复强调一句话:“财务的本质不是记账,而是资源配置。”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企业管理的新理解。
最震撼的一堂课是关于“数字化转型中的财务重构”。老师拿特斯拉和传统车企对比,讲现金流管理如何从“成本中心”变成“战略引擎”。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们公司也能这样思考,何至于年年被KPI压得喘不过气?
更意外的是,学习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位投资人校友,他后来成了我们部门新项目的天使支持者。你看,知识是基础,人脉才是加速度。
很多人问我:“学费几十万,真的回本吗?” 我用三个维度回答:时间、资源、可能性。
时间上,两年在职学习确实辛苦,但比起原地踏步五年,哪个更浪费?资源上,学院对接的企业参访、政策解读会、高端论坛,随便一场都可能带来关键合作机会。而“可能性”才是最贵的——你永远不知道哪节课、哪个人、哪句话,会彻底改变你的职业轨迹。
就拿我自己来说,毕业半年内完成了岗位晋升,薪资涨幅超过50%,还主导推动了公司财务数字化项目落地。这不是夸张,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EMBA效应”。
所以,如果你正处在职业高原期,渴望突破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如果你厌倦了重复性工作,想重新点燃对事业的热情;如果你希望站在更高维度看商业逻辑——那么,或许你也该认真考虑一次系统的思维升级。
毕竟,这个时代奖励的不再是“最能卷的人”,而是“看得最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