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初报名上国会EMBA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只是去“镀个金”。毕竟,40岁前没读过商学院,朋友圈里总像少了块拼图。可没想到,这一脚踏进去,不是进了象牙塔,而是直接跳进了高压锅。
你以为EMBA就是周末听两节课、喝杯咖啡、混个圈子?错!这是认知升级+时间管理+情绪耐力的三重地狱副本。但一年下来,我不仅活下来了,还悄悄完成了职场人生的“操作系统更新”。
第一节课,教授一句话就把我震得外焦里嫩:“你们来这儿,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重构思维。” 我当场愣住——我一直以为我要学的是财务建模、战略分析、组织行为……结果人家说:这些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世界。
在上国会,最颠覆的不是课程内容,而是思考方式。比如一堂《决策心理学》,不是讲“怎么做决策”,而是让你意识到:你90%的决策其实是情绪和偏见的产物。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过去总在关键时刻“拍脑袋”犯错。
认知升级,听起来很玄,其实很实。它就像给大脑装了个“反向滤镜”——以前你只看到问题,现在你开始看见系统;以前你抱怨下属执行力差,现在你会想:是不是激励机制出了问题?这种视角迁移,比任何Excel技巧都值钱。
别信什么“EMBA轻松读”。如果你一周工作60小时,还想准时交case study,那恭喜你,即将开启“碎片化生存模式”。我的日常:地铁上读财报,饭局间隙回小组群消息,凌晨孩子睡了,打开电脑写战略报告。
最夸张一次,周三下午连开三个会,晚上飞上海,周四早上7点到教室,桌上放着一杯速溶咖啡和一份昨晚熬到三点写的PPT。同桌老兄幽幽地说:“你这状态,像极了我当年创业。” 我苦笑:这不是创业,这是“职商双修”的极限挑战。
但神奇的是,压力越大,效率越高。你被迫学会“精准偷时间”——用语音笔记整理思路,用番茄钟切割任务,甚至学会了“战略性摆烂”:哪些事可以60分交差,哪些必须100分死磕。这种时间颗粒度的精细化管理,回到职场后,直接让我工作效率提升了至少40%。
以前开会,我关注的是“谁说了算”;现在开会,我琢磨的是“这个议题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这种转变,让我的建议突然变得“有格局”了。老板开始点名让我牵头跨部门项目,客户说我“思维方式不一样了”。
更意外的是人脉的质变。班里有制造业二代、互联网高管、政府背景创业者,大家不是来社交的,是来“思维碰撞”的。一次课间闲聊,我和一位做新能源的同學聊了20分钟,结果三个月后,我们公司居然合作了一个储能项目——这才是EMBA真正的“隐性课程”。
有人说读EMBA是“中年充电”,我说更像是“系统重装”。它逼你跳出舒适区,在高强度输入中完成自我迭代。如果你正卡在职业瓶颈,感觉每天忙得要死却看不到成长,那也许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努力,而是一次彻底的认知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