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里创业的朋友越来越沉默了?
以前动不动就是“又拿了一轮数千万融资”,现在连发个办公室合租信息都小心翼翼。
不是不想干,是实在“融”不动了。
银行要抵押,VC看ROI,政府补贴申请排队三个月……
企业就像马拉松跑到35公里的人——腿还在动,心却快熄了火。
但就在这个“谁都没钱”的时代,居然还有人逆势融资成功?
我在清华EMBA课堂上亲眼见过一个做社区生鲜的老板,2023年Q4硬生生拿下红杉领投的8000万B轮。
他没技术壁垒,也没明星团队,凭什么?
老师一句话点醒我:“现在的融资,拼的不是商业模式,是你对资本情绪的理解。”
今天,就带你扒一扒那些EMBA课上不会写进教材,但决定生死的实战策略。
别再抱怨“大环境不好”了,这已经是三年前的说法。
真正的变化是:资本逻辑已经换牌桌了。
过去投资人喜欢听“增长故事”——用户翻倍、GMV暴涨、生态闭环……
现在他们只关心三个字:**活下去**。
某一线基金合伙人私下跟我说:“我们现在投一家公司,先算它‘死亡时间’——现金流撑多久?”
这意味着,传统的BP(商业计划书)套路全废了。
你说“三年内上市”,他想的是“三个月内会不会裁员”。
更残酷的是,融资渠道也在收缩。
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放贷不良率上升,风控模型自动收紧;
VC募资困难,自己都缺钱,哪敢乱投?
于是出现了一个怪象:一边是企业嗷嗷待哺,一边是资本“有钱不敢花”。
这不是流动性危机,而是**信任危机**。
而EMBA的价值,正在于帮你重建这种“可被投资的信任感”。
很多人以为EMBA就是混圈子、喝咖啡、拍合影。
错!真正的顶级商学院,教的是“资本语言”。
比如我们在《战略投融资》课上学的第一件事:不要跟投资人谈“梦想”,要给他们“锚点”。
什么是锚点?就是能让投资人快速评估风险的参照物。
举个例子:
同样是做预制菜,你说“我们有供应链优势”,不如说“我们的损耗率比行业平均低6.3%”。
数据即信用,细节即信任。
还有同学分享过一个神操作:
他在见投资人前,先花两周时间研究对方过往所有投资项目,总结出他们的“退出偏好模型”。
然后把自己的业务结构往那个模型上靠——不是造假,是精准匹配。
结果?第一次见面就拿到了TS(投资意向书)。
这哪是融资?这简直是“资本狙击”。
在EMBA教练指导下,我总结出中小企业破局必备的“融资三件套”:
现金流压力测试表、反脆弱业务结构图、资本沟通话术矩阵。
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全是接地气的工具。
比如那个压力测试表,核心就问你三个问题:
1. 如果断掉所有外部融资,公司能活几个月?
2. 哪些成本可以立刻砍掉30%而不影响生存?
3. 有没有哪怕只有5万订单的小客户,能马上回款?
当你能清晰回答这些问题,你在投资人眼里就不再是“求生者”,而是“掌控者”。
而资本,永远青睐掌控局面的人。
再说说那个话术矩阵——
面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产业资本、财务投资、地方政府),要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对政府背景基金,你要讲“就业贡献”和“产业链协同”;
对VC,则要突出“增长斜率”和“退出路径”。
这些,在传统商学院教材里根本找不到,却是EMBA实战课的核心机密。
所以你看,融资难的本质,从来不是缺钱,而是缺乏“被投资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
当别人还在群里转发“2024融资指南”时,已经在EMBA课堂上拆解真实Deal Flow的同学,早已拿到了通往下一程的船票。
如果你也厌倦了四处碰壁、低声下气地找钱……
或许,是时候换个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