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五年前的我,是标准的“Excel战神”——日报、周报、月报三件套,闭眼都能敲出公式;年底审计稳如老狗,连打印机卡纸都算在我KPI里。但每当开会听CEO谈战略布局、谈并购重组、谈全球化布局时,我就坐在角落里,像个听天书的小学生。
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的视野,被锁死在了“借”与“贷”的世界里。
直到有一天,我在茶水间听见同事说:“咱们财务啊,就是个后台支持,别指望进核心圈。”那一刻,我端着咖啡的手差点抖了——我不是不想进核心圈,是我根本不知道门在哪。
你以为的财务稳定,其实是温水煮青蛙。
我们擅长精准、逻辑、合规,却普遍缺乏战略视野、商业直觉和跨部门话语权。一项麦肯锡的调研显示:超过68%的财务管理者认为自己“难以参与企业高层决策”。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角色固化带来的系统性边缘化。
更扎心的是:AI正在接管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技能——报表自动化、智能稽核、RPA流程机器人……昨天还引以为豪的“专业壁垒”,今天就已经开始崩塌。
你不走出舒适区,舒适区就会吞噬你。
很多人以为EMBA就是花几十万去混圈子、拿文凭。但真正上过的人才知道——这根本是一场高强度的“大脑突变实验”。
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被教授逼着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自己公司供应链,我才发现:原来我每天处理的成本数据,背后竟藏着一场看不见的价格战;当我跟来自互联网、制造、医疗的同学组队做商业模拟,我才意识到:财务不该只是“记账员”,而应该是“风险预言家+资源调度官”。
EMBA最猛的地方,是它强制你切换视角:
从“我能做什么”,变成“企业需要什么”;
从“怎么省钱”,升级到“怎么赚钱”;
从“低头做账”,转向“抬头看路”。
学完EMBA一年后,我主导推动了公司第一个轻资产扩张项目——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区域服务商,节省固定资产投入37%。会上,CEO看着PPT问:“这个思路谁提的?”
我说:“我。”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不是那个只能回答“这个能不能报销”的财务了。
EMBA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敢想敢干”的底气。它教会我把资产负债表当成作战地图,把现金流预测当作战略预警系统。现在,我不仅管钱,还在参与定方向、调组织、谈融资。
从执行者,变成了共谋者。
如果你也在财务岗位上感到“明明很忙,却像透明人”;
如果你渴望跳出核算的泥潭,站上更高的商业舞台;
那么,请认真考虑一次彻底的认知升级——
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在舒适区,而在你不断突破边界的勇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