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不去复旦交大,去上国会?”这是我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朋友的第一反应。
说实话,我也犹豫过。毕竟“上国会”听起来不像“C9”那么光芒万丈。但正因为我已在企业做了十年财务总监,我才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不是光环,而是能落地的“实战型智慧”。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的EMBA,背靠财政部,深耕财经领域二十多年,它的基因就是“政策+实务+学术”三位一体。这里的教授不仅发顶刊,还参与会计准则修订;这里的案例,很多直接来自上市公司年报背后的真实博弈。
选择它,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精准打击——我要的,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管理通识课,而是一把能撬动组织变革的“专业杠杆”。
你以为EMBA就是PPT堆叠、鸡汤漫灌?错。
上国会的《战略财务管理》课,老师一上来就甩出一家A股公司近三年的现金流量异常数据:“你们如果是CFO,现在该向董事会汇报什么?”
那一刻,教室瞬间安静,仿佛我们真坐在某家企业的紧急会议上。有人从行业周期分析,有人从关联交易质疑,还有同学直接拉出同行业对比模型……这不是考试,这是“模拟危机决策”。
最震撼的是《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控制》这门课。教授请来某头部券商的科技负责人,现场拆解他们如何用AI识别财务舞弊信号。课后小组作业,我们竟然真的为一家制造企业设计了一套RPA+区块链的审计追踪系统雏形——这项目后来还被导师推荐参加了学院的创新案例大赛。
在这里,“学术”不是象牙塔里的公式推导,“实务”也不是经验主义的老生常谈。它们像两条河流,在课堂中央交汇成一股推动变革的激流。
如果说课程是燃料,那同学就是发动机。
我们班36人,来自银行、券商、国企、民企、会计师事务所……有人刚完成百亿并购,有人正为上市合规焦头烂额,还有人在非洲建工业园。每次小组讨论,都像一场跨界头脑风暴。
记得有次课间闲聊,我说公司想做ESG披露但无从下手。结果第二天,三位同学分别给我发了行业白皮书、监管趋势解读,甚至还有一位安排我去他们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部“蹲点”两天。
更夸张的是,去年我推动公司数字化升级遇到阻力,群里一句话:“谁懂国资委最新‘司库体系’政策?”立刻跳出五位专家级回复,其中两位还主动帮我梳理汇报材料。这种“非功利性互助”,才是真正稀缺的EMBA价值。
说真的,这两年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可能不是某个模型或理论,而是——当你站在一群比你更拼、更懂、更敢的人中间时,你根本不敢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