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刚进上国会EMBA的时候,我对“财务模型”四个字的印象还停留在——加班、Excel、F2键按到冒烟。
但第一堂《高级财务管理》课下来,我的世界观被重塑了。教授一句:“财务模型不是做报表,是做未来。”直接让我后背一激灵——原来我们每天做的预算、看的财报,背后全是精密的“商业预言术”。
今天,就带你走进上国会EMBA课堂最硬核又最实用的几大财务模型,全是我在真实项目中验证过、能“打怪升级”的真家伙!
你以为ROE(净资产收益率)只是个数字?错!在上国会,我们用杜邦模型把它拆成“净利润率 × 资产周转率 × 权益乘数”。
有一次我们分析一家看似盈利的公司,ROE高达18%,但一拆发现:利润率低得可怜,全靠疯狂加杠杆撑起来!这不就是“纸面富贵”吗?
这个模型教会我:看企业不能只看结果,要看“钱是怎么赚出来的”。现在我每次做投资评估,第一件事就是拉个杜邦分析——谁还敢用“我赚钱了”糊弄我?
说到企业估值,最震撼我的就是DCF(现金流折现模型)。听起来玄乎?其实简单粗暴:把公司未来能挣的每一分钱,按时间“打折”回来,加起来就是它今天的值多少钱。
在一次小组案例中,我们用DCF给一家新能源企业估值,光是预测十年自由现金流就写了30页假设。但正是这种“强迫式深思”,让我们看清了技术迭代、政策变化对价值的巨大影响。
教授说:“DCF不是算命,是训练战略思维。” 我终于懂了——每一个假设背后,都是你对企业命运的理解。
很多人学财务,把三张报表当三个孤岛。但在上国会EMBA,我们玩的是“联动建模”——一张动,三张抖。
比如你增加一笔长期借款,不仅资产负债表右边负债上升,左边现金增加,未来利润表要付利息,现金流量表融资活动现金流也会变动……环环相扣,像一场精妙的金融舞蹈。
我曾在项目中用这个模型模拟并购后的财务影响,客户看完直呼:“你们比我们自己的CFO还懂!” 这就是系统性思维的力量。
现在我做任何决策,都会下意识问一句:这张表动了,另外两张怎么跟?
说实话,在没上EMBA之前,我以为“财务模型”就是会计的活儿。但现在我知道,它是CEO的望远镜、投资者的导航仪、创业者的沙盘推演工具。
上国会的课堂,不教花架子,只教“能打仗”的模型。每一个公式背后,都是对商业本质的洞察;每一次敏感性分析,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敬畏。
如果你也想从“看数的人”变成“用数决策的人”,如果你厌倦了碎片化学习,渴望系统掌握影响商业决策的核心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