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是中國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p>
據世衛組織統計,2020年我國新發腸癌患者56萬人, 死亡約29萬人。 它的可怕之處,或許只有親歷者才明白——前期症狀容易錯過,等到你發現時,可能逃不了"造口人"的命運。 p>
一、醫生自述:因為腸癌,我失去了肛門
我是一名消化外科醫生,行醫數十年,曾在手術臺上摘除腫瘤,救人無數,如今卻無法醫者自醫。 就在一周前,我剛做完直腸癌造瘺手術,現在只能與糞袋子形影不離。 p>
這一切都要回到2021年11月,我正在做一年一次的例行體檢,包括生化全套、隱血實驗和腸鏡。 第二天,我被告知罹患了直腸癌,已經是第三期了。 p>
因為腫瘤離肛門很近,只有5cm,想要保命只能把腫瘤和肛門一併切除,然後在腹部開一個造口(即"腸造口"),將腸道一部分引出來,連接到一個塑膠袋子(即"造口袋")中。 p>
我才36歲,我的餘生只能以這樣的管道來排便。 p>
於是,我正式成為人們口中的"造口人" ,生活被徹底改變了。 p>
每一天,每一刻,我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障礙。 由於失去了括約肌,我無法控制便意,只能隨時攜帶造口袋。 只要排泄了,我就要立即更換袋子,一旦沒處理好,排泄物可能就會濺射出來,不僅容易弄髒衣服,惹一身臭味,還很容易引發感染,造成皮膚潰爛,瘙癢難耐。 p>
我時時刻刻都在擔心:糞袋會不會被人發現? 會不會散發臭味? 如果袋子突然破了怎麼辦? p>
痛苦、自卑、抑鬱……現在我只好辭職在家,不敢出門,也沒有機會繼續 治病救人了……
二、反思:我為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從確診癌症到回家休養,這段時間我想了很多事情,過去的許多細節浮現在腦海裏。 由於工作繁忙,我忽略了這些細節,沒有正視,現在只留下無盡的後悔和痛苦。 p>
1、明明有家族史,卻沒有重視
幾乎所有癌症都具有家族聚集性,在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中,如果直屬親屬患有某種癌症,那麼其家庭成員的患癌風險將會新增,這與遺傳、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 p>
消化道腫瘤也是如此。< strong>我的爺爺因胃癌去世,我的父親曾查出腺瘤性息肉並已切除,這都是明顯的家族史,我卻沒有重視。 p>
2、更沒關注身體變化
在確診的前幾個月,我上廁所時發現有便血,但由於工作很忙,我以為是飲食不規律導致的,沒太在意。身為消化科醫生,我知道便血是腸癌的症狀之一,但還是沒做檢查,是因為我根本不認為自己會得腸癌。
患癌後,我對腸癌和腸癌患者有了新的認識。 每次跟親朋好友打電話時,我都會叮囑他們注意身體的异常症狀,要做好體檢,尤其記得要做胃腸鏡檢查,千萬別像我,成了反面教材。 p>
三、45歲後,留意這些症狀
近日,國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代敏教授和陳萬青教授在知名期刊《Cancer》上發表研究,對我國2005~2014年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特徵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我國腸癌患者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59.3歲, 其中45歲以下患者較少,45~59歲患者較多,需更加注意預防。 p>
根據《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1版)》,腸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7類:
·45歲以上的無症狀人群; p>
·40歲以上且有持續2周以上肛腸症狀的人群; p>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p>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p>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p>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p>
·年齡超過20歲,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的直系親屬。 p>
這些高危人群,尤其要關注腸癌的症狀,例如以下2點排便异常:
1、黏液血便或黏液膿血便
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是腸癌最早和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大腸和腫瘤因摩擦而破裂出血,進而排出粘液狀的帶血糞便,甚至還帶有腐敗臭味。腸癌引起出血後,血液和糞便混在一起,出血量一般不大,比較粘稠,出血頻率時有時無,便血的顏色也比較深。
2、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
部分腸癌病人會出現便秘或腹瀉,甚至兩種 情形交替發生。 p>
腫瘤增大後,會堵塞腸腔,導致排便不順暢,引起便秘。 而腫瘤的潰爛組織脫落後,會隨著大便排泄出來,可能表現為腹瀉。 當腫瘤不斷增殖、壞死和脫落,就會擾亂腸道內環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情况。 p>
想要預防腸癌,定期篩檢很重要。建議45歲後人群,定期做腸鏡和糞便隱血篩查,有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把檢查年齡提前到40歲,一旦發現腸息肉,應及時處理。
另外,我們也要留意身體的變化,一旦出現便血、排便次數新增等异常症狀,應該 及時到就醫,查明病因。 p>
參考資料:
[1]上海市抗癌協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三軍,等. 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1年版)[J]. 腫瘤,2021,41(4):13. p>
[2]診斷科技和綜合治療更有效,生存率在提升丨權威發佈中國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徵. e藥環球,2021-05-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