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在西藏的氣息

原標題:酥油在西藏的氣息

眾多風物中,如果選一種代表西藏氣息,那一定是酥油。

在西藏人生活中,傢傢戶戶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酥油茶。

寺廟供神尊佛必點酥油燈,酥油還可以入藥、泡酒,甚至產生酥油花這樣的藝術品。

隻有聞慣瞭這“奶黃金”的氣味,才算真正與西藏結緣瞭。

酥油:雪域高原上的風物

酥油是黃油的一種,但在青藏高原,它的主要原料來自於“高原之舟”犛牛(也有少數用羊奶制酥油的)。據說最初人們把牛乳放在馬背中運輸時,一路顛簸,油水分離,偶然間發現瞭這號稱“奶黃金”的酥油。

吐蕃時期,“藥王”宇拓·雲丹貢佈在《四部醫典》中記載:“新鮮酥油涼而能強筋,能生澤力又除赤巴熱”,說明西藏人對酥油的認識已有很長的歷史過程。當然,酥油入藥並不止此,外敷可用於止血、治燙傷,熱揉可解毒、去痛以及治療昏厥等癥,甚至認為可以增強生育能力。

打酥油

提煉酥油俗稱“打酥油”,工具為一桶、一棍。前者藏語稱“董姆”,就是“桶”的意思,後者稱“甲婁”,含有其原料是“松柏”一類木料的意思。

打酥油前,牛奶需要先加熱發酵一下,有利於油水分離。此外木棍甲婁也有講究,一端固定著一塊略小於桶徑的圓形木板,板上對稱地掏有幾個孔,大頭朝下插入木桶中。溫熱發酵後的牛奶倒入木桶後,打酥油的人就握住甲婁上端的木柄,用力下壓,觸及桶底,將甲婁向上抽出,循環往復。往復千次,奶中酥油浮上表層,撈起後放到涼水盆內,在油脂遇冷水凝固過程中用雙手反復捏攥,徹底擠出水分,就變成瞭純凈的黃油坨坨,排成一定形狀,放進泡軟的小牛皮或牛羊肚縫成的袋中,就可以保存瞭。

酥油茶、酥油燈、酥油花

酥油花在藏語中稱“仔卓”,是重大節日,尤其是藏歷新年上的重要年貨。

酥油茶是把酥油與茶汁、鹽放在類似於酥油筒的木桶中攪拌加熱而成,喝下去,酥油產生熱量補充體力,茶葉解膩生津,去燥潤喉,對缺少新鮮蔬菜的高原人來說,“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並非虛語。在雪域高原,常飲酥油茶可防嘴唇幹裂,已是常識。

藏族人信神崇佛,酥油這麼珍貴的東西,自然要用來供神祈福。最常見的就是在神佛塑像前點燃的一盞盞酥油燈,常可見到朝佛者手提酥油壺,走過一殿又一殿,虔誠地向燈內添註酥油。廟裡,有一盞盞盛裝酥油的小銅燈,也有裝滿酥油的大銅缸,點滿一排排燈捻,場面甚是壯觀。

酥油用途多瞭,也會產生藝術,比如酥油花——用酥油做雕塑。古老的雍仲苯教創始人辛繞米沃為瞭改變原始苯教殺生祭神的陋俗,引導信徒采用糌粑或酥油捏成各種供品,估計類似於面人、面牛之類。酥油花用糌粑制作,需要有酥油做黏合劑,西藏長年寒冷的氣候可讓其長時間不融化。

你喝過酥油茶嗎?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沃唐卡編號為172-401568的四臂觀音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