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漿酒難道是一場騙局

原標題:原漿酒難道是一場騙局

網上,有關原漿酒的議論有很多,並有網友提出:“真正的原漿酒是不能喝的,原酒不經過勾調喝下去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因為白酒有標準,酒體中的各種指標,隻有合格瞭,對人體的傷害才最小。”那麼,原漿酒到底是不是有毒有害呢?

有關原漿的定義,在酒圈內,到目前為止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原漿酒就是通過糧食、酒曲經過傳統工藝、固態發酵、蒸餾,且不經過任何勾調工藝的原酒,也叫基酒。這個觀念似乎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同。今天我們先不討論該定義;首先來認真梳理一番原漿歷史......

老祖宗的酒,都是原漿

說起原漿酒的起源和發展,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民國時期,沒有原漿概念,因為所有的酒,都是原漿。前店後坊的私人酒坊裡,用的是各自的配方、傳統的技藝,釀出的酒各有千秋,沒有食用酒精勾兌、更談不上什麼香精香料。

原漿與“勾兌”——被大多數人誤讀的一段歷史

原漿的產生,與“勾兌”概念的產生有關。然而,勾兌的發展史,至今被大多數人誤讀。上世紀五十年代,瀘州老窖酒廠首創“勾兌”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發展的年代,當時的勾兌指的是用不同糟別的酒進行調制,以此達到酒口感的穩定。

據說最早的勾兌是在酒壇裡進行的,選用兩壇酒互相彌補各自的缺陷,如此一來,可以保證酒的品質穩定,畢竟酒是商品化產品,沒有消費者希望自己喝到的酒,每批次的口感都不同吧?

所以,最初的勾兌,為的是酒口感的穩定,用的是原酒與原酒勾。然而,建國初期,國內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白酒行業又是耗糧大戶。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計算,生產一噸白酒大約需要耗糧3-4噸,醬香型酒耗糧更高。

因此,1955年,地方工業部在山東煙臺提出“煙臺釀酒操作法”,用地瓜幹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1956年,輕工業部提出釀酒工業方面的課題是“酒精兌制白酒”。然而,酒精想要改制白酒,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賦予它傳統工藝白酒中特有的香氣。

五十年代中國范圍之內便已經產生瞭不少“三精一水”產品(酒精、香精、糖精)。三精一水白酒的香味類似噴漆用的“香蕉水”氣味,老百姓對這個味道極為厭惡,因此一推向市場便備受冷落。

不過,隨著“酒精兌制白酒”在技術上的不斷推進,酒用香精香料也開始在技術上逐步發展,擺脫瞭人們之前“香蕉水”的陰影。客觀評價,在當時中國經濟尚且落後的情況下,“酒精兌制白酒”為國傢節約瞭大量糧食,讓老百姓喝到價格低廉的酒。

到瞭九十年代,酒精勾兌技術早已成熟,全國大部分酒廠都采用酒精勾兌來作為低端產品推向市場。不過,當時網絡信息尚不普及,老百姓對於自己飲用的酒是否酒精勾兌無從知曉。

然而,九十年代末的秦池酒勾兌事件,加上當時震驚全國的“工業酒精勾兌”假酒案,讓老百姓從此對“勾兌”恨之入骨。

因為不信任勾兌,所以原漿風靡

勾兌,在五十年代指的是酒與酒之間的勾調。隨著“酒精兌制白酒”技術和香精香料的普及,這個原本的中性詞,如今成為瞭貶義詞。

事實上,正如我們每日烹飪用的醬油、飲用的飲料,均會含有添加劑;在國傢規定范圍之內合理添加食用香精香料的勾兌酒,是安全的。大傢大可不必聞之色變。

然而,倘若中國的白酒,能夠清清楚楚標註:傳統工藝釀造/新工藝釀造(即勾兌),那麼也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多混亂不清的概念瞭。可現實情況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酒廠太多,他們宣稱自己賣的是糧食酒,實際上瓶中裝的卻是食用酒精加香精香料的產品。面對這樣混亂的市場,老百姓既迷茫、又無助。於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原漿酒概念便風靡一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