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风湿汇】风湿缠绵,复杂多变,久难痊愈,防胜于治。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黄清春教授团队为您定期推送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养生之道,远离风湿困扰!
端午佳节,血管炎患者若处于病情缓解期,适当出游有助于放松心情、促进气血流通。但夏季暑湿交织,加之旅途劳顿、饮食多变,易诱发不适。中医主张“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结合端午习俗与体质调养,助您安康出行!
一、出发前:辨体质,备好端午养生包
中医认为,血管炎多与气血失调有关,常见气虚、血瘀、湿热、阴虚四种体质。出发前先自测体质,针对性调养:
1. 气虚体质(易疲劳、怕冷、易感冒)
饮食调理:黄芪10克+红枣3枚泡茶,补气防感冒;山药小米粥健脾养胃。
行囊必备:西洋参片(含服提神)、艾条(艾灸足三里、气海穴,增强免疫力)。
2. 血瘀体质(面色暗、舌紫安、关节刺痛、皮肤瘀斑)
饮食调理:丹参5克+山楂3片泡茶、凉拌黑木耳活血化瘀。
行囊必备:红花油(按摩关节)、弹力袜(防下肢水肿)。
3. 湿热体质(口苦、舌苔黄腻)
饮食调理:赤小豆薏米粥祛湿;凉拌马齿苋清热解毒。
行囊必备:黄连素片(应急止泻),藿香正气水(防暑祛湿)。
4. 阴虚体质(手脚热、口干、失眠)
饮食调理:麦冬百合粥滋阴润燥;桑葚干泡水补血安神。
行囊必备: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石斛粉每日取3克温水冲泡(养胃生津);按摩三阴交、太溪、照海穴(滋阴降火)。
二、旅途养生四要:护脾胃、活气血、避暑湿、畅情志
01
饮食有节,巧吃粽子
粽子黏腻难消化,建议分食小份,搭配山楂茶或陈皮水助消化;多食冬瓜汤、丝瓜等清热利湿菜肴;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饮酒及海鲜。( 点击可查看广东省中医院既往文章链接)
02
勤活动,促循环
坐车及久站时,每小时活动双腿,轻拍小腿后侧的承山穴;穿宽松鞋袜,避免水肿;早晨练八段锦、太极拳,疏通全身气血。
03
防暑降温,勤补水分
备遮阳帽、防晒衣,避免正午暴晒;以常温淡盐水或乌梅汤替代冷饮,防暑不伤脾阳。备防风外套,避免空调直吹。
04
畅情志,轻松行
佩戴中药香囊(艾叶、薄荷、丁香),驱蚊安神,增添节日氛围;保持良好沟通习惯,旅途中如烦闷、路途拥堵时,闭目深呼吸平复情绪。
三、突发不适,中医妙招轻松应对
01
关节肿痛
青鹏软膏外涂,痠痛油或红花油按摩。
02
晕车恶心
按揉内关穴、合谷穴或新鲜姜片贴肚脐,胶布固定,温胃止吐。
制作香囊:陈皮+丁香粉装入布袋,闻嗅缓解晕车。
03
肠胃不适
受寒腹痛:生姜红糖水温中散寒;湿热腹泻:马齿苋煮水饮用,或服用黄连素片;按压足三里、曲池穴调和肠胃。
温馨提示:
1. 端午出行宜“慢游”,避免烈日下长途跋涉,过于劳累。
2. 设好闹钟提醒规律服用药物。
3. 若出现高热、皮疹、腹泻加重等不适,立即就医。
粽香传情,艾草护身,血管炎缓解期患者端午出游,可根据体质,准备好养生行囊,顺时养生,安心赏美景。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风湿病科
科室经过30多年建设,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过硬,综合服务能力较强,行业学术地位较高,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学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风湿病专科。
专科在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领衔下,以解决风湿免疫病“防-诊-治”临床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导向,形成了一支集临床与基础,医疗与护理,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中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队伍。围绕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及肌炎等风湿免疫疾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理论研究,通过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理念,在继承全国名中医焦树德、国医大师朱良春、李济仁的学术理念下,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开发了一系列特色的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学术和综合服务水平均位居全国中医院前列。
专科擅长风湿免疫疾病的早期防治、达标管理、预防复发等核心治疗环节。专科中医特色鲜明,开展了督灸、腕踝针、雷火灸、火龙罐等二十余项中医外治疗法,同时还开创了“免疫三氧在风湿免疫病多种应用” “风湿与疼痛三联序贯疗法”等特色诊疗技术,对多种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及软组织关节疾病效果立竿见影,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个体化、温暖化选择的中西医结合优选诊疗方案。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