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炎热的节气, “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此时的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人类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新会小青柑在此期间迅速成长。
入伏注意防暑祛湿
大暑将至,今日入伏,台风直击,广东部分沿海地区实行“五停”,实在是 湿热至极。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一般认为,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高温导致苦夏
苦夏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暑湿邪气乘虚而入,部分人群出现 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减少,发生低热,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苦夏不是病,但有时比病更难受。
防治苦夏症状,同样需要防暑祛湿,但不能一味通过寒凉食物来祛暑,而应该常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温和消暑。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道健脾和胃,利水消暑的夏日清补菜式——新会陈皮赤小豆炖鲤鱼。
新会陈皮赤小豆炖鲤鱼
材料:鲤鱼一条(2-3斤)、赤小豆150克(需提前浸泡3小时)、陈皮一个(约5-7克)、生姜5片、油盐少许
做法:
1. 赤小豆提前浸泡3小时,备用;陈皮洗净浸软、生姜切好备用。
2. 活鲤清除内脏,保留鱼鳞,热锅冷油将鲤鱼两面煎至金黄,此步骤可使汤色乳白并锁住营养成分。
3. 砂锅加入2000毫升开水,放入所有辅料后转文火慢炖40分钟,起锅前5分钟加入微量食盐,喝汤后,鱼肉可捞出调味食用。
鲤鱼肉质肥厚鲜美,性平味甘,能利水下气,亦能健脾胃、助消化。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是春夏祛湿佳品。
陈皮理气祛湿,健脾和胃,建议使用新会陈皮,味道一流,与生姜同用,还能祛腥增香。
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养老奉亲书》、明代《本草纲目》中都有类似的食疗方, 以鲤鱼、赤小豆、橘皮同烹,起到健脾利水的消暑作用,特别适合夏天调养食用,尤其适合因苦夏食欲不振者调理脾胃。
寒凉食物不能多吃
入伏后天气炎热,可以适当食用西瓜、绿豆、冬瓜、苦瓜、莲藕、黄瓜等清热生津之品或饮用乌梅汤、酸梅汤、绿豆汤等饮品以清热解暑。
但盛夏时节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随高温浮散于体表, 导致身体内部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不能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尤其经期女性、体质差的人群、脾胃虚寒的人群更应注意这点,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苦夏宜温和清补
夏季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
在早晚餐时可以喝粥和汤类:
1. 可用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药、芡实等健脾利湿食材煮粥;
2. 适量食用生姜、陈皮、紫苏等以温化脾胃湿浊;
3. 出汗多者可喝淡盐水或米汤。
这些食物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可健脾祛湿,补养身体,温和地解除湿热苦夏症状。
侨乡人民引以为傲的新会陈皮
参考资料来源丨新华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