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日,中国白酒领域传来重大喜讯,泸州老窖的科研成果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彰显了中国白酒在全球食品科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创新实力。
由四川大学 - 江南大学先进酿造联合创新中心许正宏教授团队与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才洪主任团队联合撰写的综述《工业浓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组:从经验黑箱到生态揭秘》,作为封面文章登上国际权威期刊《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综述》。该期刊在食品科学领域处于顶尖地位,其高影响因子(IF2024 = 14.1,IF5 = 17.8)足以证明这篇综述的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这不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是对浓香型白酒核心酿造要素“窖泥微生物”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总结,标志着泸州老窖及其合作团队在窖泥微生物研究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月,另一篇高影响因子论文《微生物工程赋能白酒品质升级:洞察与展望》在国际食品领域顶级期刊《食品科学与技术趋势》发表。这篇论文强调了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演替和相互作用机制对白酒酿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合成微生物群落的方法及其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为中国白酒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参照系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回溯过往,泸州老窖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歇。2021年,许正宏教授团队与泸州老窖合作的研究成果登上微生物领域经典学术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封面,揭示了不同窖龄窖泥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组成差异,再次印证“窖龄老,酒才好”的酿造法则。多年来,泸州老窖与中科院微生物所、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从老窖泥中分离出5株独有的新菌属 / 种,如“老窖梭菌”“老窖互营球菌”“老窖乳杆菌”等,在全球发酵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泸州老窖能够在科研领域持续取得突破,与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密不可分。作为白酒行业的“浓香鼻祖”和领军企业,泸州老窖拥有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且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百年以上古窖池群。这些古窖池所承载的独特微生物群落,为泸州老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泸州老窖就承担国家十年规划项目,率先对窖泥微生物进行科学探索。进入新时代,泸州老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投入超10亿元,构建并完善了以平台、人才、项目、转化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公司构筑了24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同时,泸州老窖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金字塔型”科研人才队伍,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研发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泸州老窖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与38家顶尖高校、19家知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组建18个联合研究机构,开展164项横向合作课题,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网络”。本次荣登国际Top期刊的窖泥微生态系统性综述,正是这一协同网络深度融合、联合攻关的成果。
泸州老窖的科研布局围绕固态酿造白酒产业的核心需求,在现代农业、酿造微生物、智能酿造、风味与健康等九大关键方向展开体系化、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18项,形成专利、论文、标准、奖励等重要科技成果共2000余项,涵盖科技奖励100余项(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发明专利246件、实用新型专利393件、发表论文1500余篇、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团体、地方标准112项。
最新国际顶刊封面综述的发表,是泸州老窖“体系化科研机制”下的“体系化成果”。它不仅深度揭示了“老窖出好酒”的科学本质,更清晰地勾勒出产业升级的路径图,巩固了泸州老窖在浓香型白酒领域科研引领者、标准制定者和品质标杆的领先地位。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泸州老窖,承载着四个多世纪的酿造智慧和“浓香鼻祖”的荣耀与责任。未来,泸州老窖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推动中国白酒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中国白酒在全球市场赢得更高的声誉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