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首次在全国层面迎来统一定义与安全标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情况也将纳入强制明示范围,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有望获得制度保障。
该标准首次明确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并对原料、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设定强制性安全指标。
广东已率先推出《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等8项省级标准,明确要求产品名称中须标注“预制菜”或“预制菜肴”,并标示主要原料含量及食用方法。湖南市场监管局也于今年7月表示,将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推动商家在菜单、点餐页或店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一名市场监管人员表示:“餐饮商家明示意愿低,推广难度大,现阶段缺乏国家层面强制力支撑。”国标出台后,地方监管推动面临的阻力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行业预测,新标准将推动成本结构性上涨。业内人士估计,“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可能导致成本增加15%~30%,中小工厂或面临并购退出,头部品牌则有望凭借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近期引发公众对预制菜认知的广泛讨论,法律专家强调,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支持消费者对商品真实情况的知情权,预制菜与现制菜在加工、口感、成本上存在差异,商家应主动告知而非模糊处理。
来源:新京报、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