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连锁餐厅,就一定要用到预制菜。
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
西贝要做的,不是把中央厨房前置的加工调整到门店加工,而是把价格降下来。
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罗永浩也不是西贝的敌人,价格才是。
9 月 15 日中午,西贝莜面村发布道歉信,承诺在 10 月 1 日前完成 9 项菜品工艺调整,包括儿童餐牛肉酱改为现炒、烤羊肉串现切现烤等。
这波操作看似诚意满满,实则暴露了西贝对核心矛盾的误判 ——预制菜不是问题,贵才是原罪。
一、西贝的调整:把中央厨房的活搬到门店,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
西贝这次调整的核心逻辑,是把原本在中央厨房完成的部分加工环节转移到门店,比如将儿童餐牛肉饼从半成品改为现做,手撕椒麻鸡从预制鸡改为现煮生鸡。
这种做法看似满足了顾客对 “现做” 的期待,实则是用更高的成本维持原有定价,并没有解决 “价格虚高” 的根本问题。
要知道,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是行业常态。
以萨莉亚为例,这家 “预制菜之王” 凭借中央厨房的工业化生产,将人均消费控制在 30 元以内,70% 菜品定价 20 元以下。、
西贝的客单价在 80-100 元区间,即便部分菜品改为现做,成本增加后大概率不会降价,反而可能通过涨价转嫁成本,最终导致价格与价值的失衡进一步加剧。
二、预制菜不是问题,贵才是原罪:萨莉亚的成功证明低价才是王道
预制菜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成本与定价。
萨莉亚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
工业化降本:通过中央厨房集中生产,萨莉亚将食材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门店人力成本降低 30% 以上。
极致性价比:人均 30 元的价格提供意面、披萨等西餐,比许多中餐品牌还便宜,真正做到 “低价不低质”。
透明化运营:萨莉亚从不避讳使用预制菜,但通过高性价比让消费者觉得 “值”,形成 “萨门信徒” 的忠实群体。
因为低价的原因,萨莉亚也被成为西餐界的蜜雪冰城,消费者从不敢骂它们,生怕它们倒了,没地方去吃便宜的东西。
反观西贝,这次调整反而可能陷入现做成本增加→维持高价→顾客流失的恶性循环。
以烤羊肉串为例,现切现烤需要增加门店人力和设备投入,成本至少上涨 20%,但西贝大概率不会降价,最终消费者还是要为 “伪现做” 买单。
三、西贝的根本问题:价格与价值的错位,需要一场 “价格革命”
西贝的核心矛盾,是用工业化的成本支撑高端餐饮的定价。其客单价 80-100 元的定位,与实际菜品价值严重不符:
食材成本占比低:餐饮业合理的食材成本占比应为 30%-40%,但西贝被曝部分菜品食材成本不足 20%,剩余 80% 被品牌溢价、租金、人力等成本占据。
性价比失衡:同样是连锁餐饮,萨莉亚用预制菜实现 30 元人均消费,西贝却要 80 元,这种差距让消费者产生 “智商税” 的感觉。
消费者认知偏差:在预制菜工业化水平已大幅提升的今天,消费者对 “现做” 的执着正在减弱。调研显示,67% 的消费者更在意价格是否合理,而非是否现做。
四、预制菜的未来:工业化是趋势,透明化是关键
预制菜行业的未来不在 “现做” 与 “预制” 的争论,而在如何通过工业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让消费者知情选择:
标准化生产:通过中央厨房实现菜品标准化,确保口味稳定,这是连锁餐饮扩张的基础。
价格透明化:像萨莉亚一样,将预制菜的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让消费者感受到实惠。
信息公开化:在菜单或门店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西贝这次道歉是一个开始,但要真正赢得市场,需要放下高端餐饮的身段,回归餐饮业的本质 —— 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食物。
预制菜不是问题,贵才是原罪。
如果西贝能像萨莉亚一样,把价格降下来,即便全部使用预制菜,也能成为消费者心中的 “真香品牌”。
否则,再多的工艺调整都只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