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后厨的漏勺,刚刚从油腻腻的下水道里捞完残渣,转眼就可能和锅里正在烹饪食物的那个“孪生兄弟”一同躺在操作台上。 这令人不适的一幕,就发生在近期多家媒体对西贝门店的后厨直播探访中。
这可不是什么街头小馆,这是人均消费不低、拥有近400家直营门店的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
“预制菜”的舆论风波还没平息,西贝又因为这柄小小的漏勺,被推上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
这一切的源头,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口水战”。 9月10日,知名人士罗永浩在微博上公开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他希望国家能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很多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类似的就餐体验,觉得西贝的菜品“失去了锅气”,口感不像新鲜现炒。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很快坐不住了。 他于次日公开强硬回应,手持罗永浩当时的用餐菜单,坚称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他强调“预加工”和“预制菜”有本质区别,并表示罗永浩的言论严重损害了西贝商誉,“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罗永浩也没有退缩,随即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的焦点在于国家对“预制菜”有明确的定义:根据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预制菜是指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而中央厨房制作并配送给自有门店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按照这个标准,西贝或许确实能辩解自己“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但消费者感受到的,更多是菜品口感和性价比的变化。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宣布从9月12日起,全国370余家门店后厨对外开放参观,并同步上线了“罗永浩套餐”,欢迎消费者亲眼见证和监督菜品的制作过程。
然而,就在媒体记者们应约涌入各地西贝后厨进行直播探访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比“预制菜”之争更直观、更令人担忧的画面出现了。
有眼尖的网友在直播视频中发现,西贝后厨的员工,竟然正拿着一个不锈钢漏勺,在疏通下水道(地漏)里的残渣。 而这个漏勺上,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清洁工具”标识。
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另一段视频画面:在那个刚被漏勺掏过的下水道旁边,店里的操作台上就放着一口锅,锅里赫然躺着一个与清洁地漏的漏勺极为相似的不锈钢漏勺。 这两个漏勺是各自专用,还是会“混用”? 无数观众心里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并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客服在9月14日做出了回应。 公司称已关注到相关视频,将核查此事。 客服解释,根据公司要求,门店应配有专用的疏通地漏工具,并贴有专用标识,由专人保管,禁止有其他用途。 客服承认“门店一般不会选择用漏勺清洁地漏”,视频中涉事门店的“工具选用和操作不规范”。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两个漏勺是否会混用”的问题,客服的回应显得有些苍白,仅表示“大家会很排斥”,公司将与涉事门店沟通,向领导反馈,进一步调查。
有记者以消费者身份随机询问了西安某家西贝门店。 该店店长的说法似乎更印证了公司的规范:每个门店确实有一个专门工具清理洗碗间的下水道,但这个工具是一个“圆柱形的大杯子”,它与烹饪工具有严格区分,有专用标识和固定的存放位置及使用区域。
但规范是规范,实践是实践。 涉事门店员工的行为,无疑让西贝的食品安全内控体系显得漏洞百出。
这柄捅了下水道又接近食物的漏勺,彻底搅浑了西贝“预制菜”争论的池水。 公众的关注点迅速从“菜品是否预制”转向了“后厨是否安全”。
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定义之争,在一碗可能被下水道污染物污染的汤面前,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且偏离核心。 消费者真正关心和愤怒的,或许从来不仅仅是“预制”与否,而是他们支付了不菲的价钱,却连最基本、最放心的一餐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柄小小的漏勺,捞起的不仅是下水道里的残渣,更捞出了西贝后厨管理可能存在的巨大隐患和餐饮行业光鲜外表下的某些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