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炒,太火了!
国庆假期,走在绍兴街头,你会发现开出了许多的江西小炒店,他们统一的大红色招牌,挂着鲜、辣、现炒的广告语,成为了很多绍兴人外出就餐的选择。饭点一到,几乎每家店都座无虚席,食客们们吃得满头大汗,不时发出“嘶嘶嘶”的声音。
一直以来,绍兴人喜爱清淡,爱吃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何重口味、重辣的江西菜能在绍兴杀出一片江湖?越牛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江西小炒,在绍兴“出圈”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这句话形容江西小炒在绍兴的开店趋势再恰当不过了。最近这段时间,无论在绍兴的各大商场,还是街边小巷,都能看到江西小炒的身影。
在绍兴,江西菜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老城区,就有20多家江西小炒店。
绍兴越城区嘉银广场,一家名叫“赣三碗”的江西小炒店开在了广场最显眼的位置。中午11点左右,店内已座无虚席。
“江西菜能火,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价格实惠。”该店的合伙人之一陈柯告诉越牛新闻记者,他们店里的客单均价在35元左右,食客们可以吃得饱,也能吃得好。
(黄豆鸡爪)
除了街边的江西小炒,开在各大场里的精致江西菜人气也非常旺。在绍兴银泰百货4楼,“小江溪”江西小炒门口排起了长队。这家连锁的江西小炒店,有一套成熟的炒菜标准化体系,可以做到每一家店都有统一的口味,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绍兴人不是特别能吃辣,我们根据本地人的口味,菜品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据小江溪绍兴银泰百货店店长龚增东介绍,他们菜品的辣度做了调整,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微辣和江西辣。
在绍兴天地新开的主营景德江西菜的“胡恰”餐厅,对辣味同样做了调整,食客可以选择“绍兴辣”和“江西辣”,满足不同的需求。
(胡恰精致江西菜)
最近预制菜的话题很火,现火猛炒的江西菜也一同被带上了热搜。有网友表示,江西菜是预制菜的“天敌”。“我们江西菜都是现炒的,绝对不会存在预制菜,每一道菜都很有锅气。”绍兴袍江元芳春江西小炒工作人员表示,每天晚上他们店里就餐的食客都排起会长队,生意十分火爆。
(现火猛炒)
价格实惠+适合本地人口味+猛火现炒不预制+互联网的发酵,多重因素叠加,助推了江西菜在绍兴的爆火。
外地菜系,何以在绍兴风靡?
除了江西菜,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地菜系在绍兴风靡。如与江西菜相似口味的衢州菜,也开遍了绍兴的大街小巷;还有早些年的川菜、湘菜、粤菜等,绍兴人的餐桌越来越多样化,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巨变的发生,是绍兴人口结构、消费实力以文化开放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近年来,绍兴外来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外地的菜系在绍兴有广阔的市场。以柯桥区为例,2023年底柯桥区常住人口约112万,其中外来人口约69万,加上常住外商后达近70万,这个数字远超本地常住人口数。
从市场消费活力来看。2024年,绍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898元,同比增长4.6%,位列全省第三。从消费市场来看,2024年绍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8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居全省第二。能挣能花敢尝试,外地菜系在绍兴爆火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城市气质与市民心态来看。绍兴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其文化底蕴深厚,本身就以开放和包容著称。这种特质体现在饮食上,便是乐于接纳和品味四方风味。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的绍兴市民而言,品尝外地菜系不再是简单的果腹,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新潮的生活体验和社交方式。
绍兴菜,如何借鉴学习走出去?
近年来,绍兴菜不断探索“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新模式,不但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也催生了一些大众品牌。但总的来讲,绍兴菜仍是“墙内开花墙内香”,与川菜、粤菜、江西菜等地方菜相比,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一定差距。
江西菜的风靡,与早前的淄博烧烤和现在景德镇“鸡排哥”走红有类似之处,就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的发酵,形成了一窝蜂的消费趋势。那么,绍兴菜如何借鉴其“走红”路径?
(辣椒炒肉)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何海翔说,一方面,当下网络热点传播,很多时候是共情传播。鸡排哥之所以爆火,是他用自己的语言给大众提供了情绪价值,传播了正能量,引发了情感共鸣。新闻媒体或者自媒体,要有一双发掘发现这类人的眼睛,去创造正向的网络热点;另一方面,遇到热点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去“主动出击”,从追热点转换为创造热点。“江西小炒”看似毫无征兆地“出圈”,实则并非偶然,当地政府对相关产业科学引导规划,持续将“江西小炒”从传统、不起眼的地方美食培育成“大产业”,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地方特色美食要想“闯”出名堂,离不开“传承创新”“借势而为”“乘势而上”。
来源:越牛新闻
记者 王丽丽 张衎男 严心愉 见习记者 沈泽敏 实习生 金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