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施宣赫老师文章
“咬一口甜软糕点,再啜一口热茶,舌尖不腻、喉咙清爽 —— 这不是偶然的搭配,而是老祖宗传下的‘食养默契’。” 施宣赫老师说,从传统饮食视角看,糕点与茶的组合,藏着 “解腻、和胃、生津” 的底层逻辑,恰好平衡了糕点的 “滋腻感”,让脾胃舒服、身心畅快。
一、先懂糕点:好吃却易 “让脾胃累”,2 个特性要留意
多滋腻,易有负担糕点多以糖、油、面粉(或糯米)为原料,糖偏滋腻、油易厚重,糯米还难消化 —— 吃多了就像给脾胃 “盖了层厚棉絮”,消化节奏变慢,容易觉得腹胀、反酸,甚至舌苔变厚,摸起来黏腻。
偏甜润,易缺清爽传统饮食里说 “甘味易带湿”,甜腻的糕点吃多了,身体里容易有 “黏腻感”,导致口腔发黏、喉咙干,哪怕糕点本身软软糯糯,也总觉得少了点清爽劲儿。
二、再看茶:恰好化解糕点的 “腻”,3 个作用最关键
解腻帮消化,给脾胃 “减负”茶(尤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性子偏凉或平和,带着点苦和涩 —— 苦味能化解糕点的滋腻,像给脾胃 “吹了阵清风”;涩味能帮着减少油脂在肠胃的滞留,让消化更轻松。比如吃了重油的蛋黄酥、豆沙糕,喝杯乌龙茶,腹胀感会明显减轻。
生津润喉咙,平衡 “甜腻感”糕点的甜润容易让口腔、喉咙的津液变少,而茶能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腔发黏、喉咙干的不适。比如吃了甜腻的老婆饼、月饼,喝杯绿茶或白茶,瞬间觉得 “清爽到喉咙”。
调和口感,吃得更舒服传统饮食讲究 “味道互补”,甜与苦、腻与爽本就适合搭配 —— 糕点的甜软中和了茶的微苦,茶的清爽又化解了糕点的甜腻,不仅脾胃没负担,舌尖还能在 “甜 - 苦 - 甘” 的转换中尝到丰富层次,既是味觉享受,也是对脾胃的呵护。
三、选茶小技巧:按糕点类型 “搭”,更合脾胃
甜腻重油类(蛋黄酥、莲蓉糕):选乌龙茶(铁观音、武夷岩茶)或普洱茶(熟普),解腻力强,适合平时消化状态不错的人;
软糯难消化类(糯米糕、年糕):选绿茶(龙井、碧螺春)或白茶,性子偏清爽,能帮着消食,减少腹胀;
清甜少油类(桂花糕、绿豆糕):选花茶(茉莉花茶、菊花茶),味道清香,不抢糕点的甜,还能生津,适合老人、小孩。
“吃糕点配茶,从来不是‘讲究’,而是顺应脾胃本性的‘智慧’。” 施宣赫老师笑言,不用刻意追求 “名贵茶”,哪怕一杯普通的绿茶、乌龙茶,只要能化解糕点的腻,让自己吃得舒服,就是最好的搭配 —— 毕竟,食养的核心,从来都是 “让身体觉得自在”。
【声明】本文为传统饮食养生知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若本身脾胃虚弱、容易腹泻,需控制糕点摄入量,选茶也宜偏温和(如熟普、红茶),避免过凉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