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好吃”的长沙,从来不缺美食集中的区域。但要说起海鲜类餐饮做得最风生水起的地方,还得是马王堆海鲜市场。
这是个高手林立的地方。要知道,这么多年来,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湖南餐饮市场站稳脚跟的品牌并不算多。
而这片区域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几乎是整个城市老店含量最高的地方,平均开业时间超过10年,海旺角、湘高记、鲲鹏兄弟、海尚舫、阿拉斯加海货、汪氏海港湾、海鲜e族……这些名字,是纵横城市多年的的士司机们能够不借助导航、无需东张西望,也能轻松将你送至目的地的地方。
相比起当下的热门商圈,它实在算不上“逛街、休闲、娱乐”的好选择,甚至曾因停车不便、街道卫生环境不佳影响体验,但仍然不妨碍这里成为最热闹的餐饮街区。
风光无限的“马王堆海鲜”
要说近些年来在湘菜市场应用增长速度最快的食材,非海鲜莫属。作为提升客单价的“一把好手”,如今谁家掏不出几个撑场面的湘味海鲜菜品,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走的是品质餐厅的路线。
别看如今在湖南“吃海鲜”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实际上海鲜在湖南的流行,也不过三十多年。上世纪90年代前后,若你在长沙说起买海鲜,首先绕不开那条著名的“西长街”,某位老者回忆时的形容是“整条街都是滂臭的”,长沙民俗研究者任大猛老师也曾经在文章《西长街》中描绘过当时繁忙的水产交易的场景。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的海鲜水产板块逐渐分流至多个市场,这其中,就包含了后来逐渐成为长沙海鲜水产批发市场的“老大哥”——马王堆海鲜市场。
不夸张的说,这里至少承接了长沙城区乃至周边区域90%以上的海鲜水产供给,它是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海鲜中转销售的重要集散地。凌晨两点,市场内仍然灯火通明,人流如织,拖货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
那时的海鲜,算得上是“稀奇货”。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马王堆海鲜市场是任何一个湖南餐饮人都绕不开的地方,毕竟能够用新鲜海鲜做出一席菜,对于餐厅来说是莫大的竞争力。
而马王堆“海鲜餐饮聚集地”的传奇,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开篇,可以说,这里真正为海鲜走进湖南、走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里,吃海鲜就和吃鱼一样,鲜活的程度是决定风味好坏的关键因素,他们当然希望能够在购买到食材的第一时间就进行烹饪,以发挥鲜活海鲜的最大优势——而海鲜食材集中售卖的马王堆市场,无疑是占尽“红利”,也因此催生了提供食材加工服务的餐饮形态。
在这里,顾客可以现场挑完食材,商家现场加工。
他们既是“海鲜集市”,是购买食材的地方,更是餐厅,为顾客提供吃饭的场地和相关服务。
如今依然名声在外的湘高记、海旺角等餐厅,至今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设计。他们的海鲜池不仅仅是餐厅摆设,更是“货架”。
如今你能够在很多餐厅内看到通透明亮的海鲜池的设计,他们的灵感也大多来源于此类市场。
热闹的海鲜江湖,
没能捧出“一枝独秀”
作为湖南省最大海鲜水产批发市场所在地,马王堆附近的餐饮市场依然表现繁荣。一到炎热的夏季夜晚,这里依然人声鼎沸。前有诸多“老选手们”屹立不倒,后有你好大海、海鹅食堂等“流量新秀”扎根于此。
这里曾经以丰富多样、适合本地口味的海鲜做法而闻名。
无论是尚辣口味海鲜让无数人着迷的“海鲜汇”,还是湘高记研发整理的八大湘派海鲜风味(姜葱、豆辣、蒜蓉蒸、蒜爆、香辣口味、盐蛋黄焗、酱椒、剁椒),又或是庆哥口味海鲜虾蟹独特的“开背虾”,都曾经在市场中有着亮眼的表现。
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餐饮“长寿”的肥沃土地,始终却没能诞生一个在市场能够真正叱咤风云的大品牌。无论是如今名声依然响亮的老品牌们,还是当下人气不低的年轻品牌,它们都与当下湖南主流的费大厨、徐记海鲜等餐饮大品牌们在规模上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伴随着海吉星、红星、水渡河等市场的崛起并涉足海鲜水产“分走一杯羹”,即使马王堆海鲜水产市场在整体体量上仍然占据优势,发达的现代物流,定制化的食材供应链,仍然让马王堆作为食材市场集散地的优势,开始逐渐褪去。
而曾经借助马王堆海鲜市场站稳脚跟的餐饮人们,也似乎被这股优势“绑”在了原地。正如那些文化底蕴极强的品牌一样,虽然口碑、人气依旧,却很难脱离特定区域,继续发挥品牌优势。
如今在餐饮五花八门仪式感、氛围感的抢夺下,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分散,而当年引领行业潮流的“现场挑现场加工”的形式,如今也显得有些平庸;而曾经曝出的“隐形消费”“死海鲜替换活海鲜”等负面事件,不仅对口碑产生了影响,也一定程度暴露出了此类业态在人员管理、服务流程上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团队和有效的措施,品牌们大概很难真正走出地域发展。
要想突破,还真没那么简单。